website tracking softwareweb statistics
把手提箱留在了以色列

把手提箱留在了以色列

經過 Stephen Davey
系列: 罗马书 (Romans)

把手提箱留在了以色列

如何从地上到天上(第一部分)

罗马书10:1

 

引言

不瞒大家说,每次当我邀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时,我都感到非常高兴。

几天前,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来自一位德国的听众。邮件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司提反(Stephan)。”这大概是他们那里的人读我名字的方式。他接着在邮件中写道:“认识那些与基督有个人性的关系,并蒙召宣讲祂的好消息的人,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德国,我们有这么一句谚语:我把手提箱留在柏林了(I left a suitcase in Berlin)。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你已经搬走了,但你仍然与那个城市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保持着某种联系。”

他在邮件中继续解释说,虽然他已经离开了家乡,但他仍在那里留了一个“手提箱”,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心仍和他的家人、他的同胞和他的根连在一起。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种说法。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也都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我们每个人也有这样的“手提箱”吧?它们被放在了你曾经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它们散布在乡间的各个角落,就是那些你仍有一些情感联结的地方。也许是你成长的农场,也许是你第一次教课的学校,也许是你刚结婚时住过的公寓,也许是你听过福音的那间教会。

上周,有一对夫妇来到我们教会的访客接待处,他们说,他们刚刚从另一个州搬了过来。他们满脸喜悦地谈论着自己家乡的教会,说他们有多么热爱那里的教会,投入在那里的教会生活中。然后,当她突然意识到他们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拍了拍她的手臂,说:“因为离开了原来的教会而感到悲伤,这完全可以理解。我和我妻子之前也曾这样离开过我们位于密歇根州底特律市(Detroit, Michigan)的一间教会。那里信徒的平均年龄也是六十五岁,周日早上聚会的人数也差不多。当我还在神学院读书时,就是在那里服侍的。他们按立我为牧师,让我每个月讲道一次。他们接纳了我们、爱我们。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间教会的弟兄姊妹们。所以,没关系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悲伤的心情。”

所以,你今天人在这里,但你的“行李箱”可能在别的地方。

明天早上,我和妻子将送我们的双胞胎儿子们去上大学,我们要拖着一辆装满了箱子和衣服的U-Haul拖车,一路往北开。我们要把他们送到宾夕法尼亚州克拉克斯峰的“山坡校区”(hillside campus in Clarks Summit, Pennsylvania)。我们刚刚说到了情感纽带,说到了家庭!我们马上也要在那里留下很多的东西!

“我把手提箱留在柏林了。”这个表达真的很棒!

纵观使徒保罗的宣教生涯,从他在地中海沿岸的宣教活动中,从他那充满了情感和渴望的书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保罗把一个重要的手提箱留在了以色列。尽管他周游世界,并最终在意大利殉道,但他的心从未远离他的产业、他的根和他本族的人民。

 

保罗的特质

保罗确实在以色列留下了一个手提箱!这一点在罗马书10:1那里表露无疑。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章。罗马书10:1说: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在今天的讲道中,我想打开保罗的手提箱,然后把他之所以可以成为基督在地上的“大使”的三个特质,和大家一起分享。

坦白来说,之前读到这节经文时,我好多次都忽略了它的深意,匆匆地跳到了第2节。但今天我们不妨慢下脚步,一起来剖析这节经文的深意,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为什么保罗的宣教事工如此有果效、为什么他如此讨人喜欢、如此可爱,同时又让他所深爱的犹太人如此恼火。

 

一、内在的激情:这解释了保罗的坚忍

我们看到的保罗生命中的第一个特质,就是他内在的激情。这种特质解释了保罗的坚忍是源于他的激情。

保罗在第1节中写道:

……我心里所愿的……

保罗在后面的经文中告诉了我们,他心里所愿的,是要让犹太人信基督。

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所愿的”,意思是我的“激情”、我的“快乐”、我的“满足”。换句话说,保罗是在说:“我觉得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能比看到我的犹太同胞归向耶稣基督,更令我心满意足的了。”

事实上,当我们想到保罗在他犹太同胞们的手中,都经受了怎样非人的对待时,他的这番话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他曾被人用石头打、被殴打、抛弃、羞辱、嘲笑、憎恨、追捕、嫌弃、蔑视,还有许许多多!

照常理来说,保罗应该怀恨在心。他应该祷告说:“主啊!无论以色列民遭遇了什么,这都是她自己的报应。让她自己承受吧!”

然而,当你打开保罗的手提箱时,会发现有两样东西是不存在的:深深的怨恨和复仇的欲望。当然了,它们肯定会在别人的手提箱里。

保罗曾经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他家境殷实,甚至富裕到足以把他送到耶路撒冷,在迦玛列的门下接受律法的教育。长大后,他成为以色列最高法院、也就是犹太公会的特别检察官,负责保护犹太教不受基督教的侵害。

然而现在,保罗再没有任何的关系、再没有任何的个人财富。事实上,他变得穷困潦倒,只能靠着织搭帐篷给自己筹措海外宣教的费用。为了那极大无比的喜乐,也就是看到不信的人降服在基督的脚前,将祂视为又真又活的神而敬拜,保罗抵押了他所拥有的一切,甚至把他自己也抵押了出去。

大家是否见过像保罗这样内心充满了激情的人呢?

大家最近关注过环法自行车赛(Tour de France)吗?似乎在著名的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的内心深处就有某种东西,这种东西让他想把自行车骑得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快。我们之所以没能参加环法自行车赛,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一辆好的自行车,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那种内在的激情。

大家是不是认识那种充满了动力的人呢?这种动力能让一个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业,能让一个女人愿意走一趟鬼门关而生下一个孩子,然后再想生一个。难道她忘了当初的生产之苦了吗?

内心的某种东西造就了这种坚忍。使徒保罗就有这种内在的激情,这种激情也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坚忍。不妨来听听使徒行传14:19-22那里记录的一件事吧!这件事是在保罗在路司得传道之后发生的:

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

换句话说,那些人先用石头打了保罗,直到他们相信他已经死了,然后把他拖了出去,扔到城外,但保罗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他站了起来,然后居然又返回了路司得!如果当时我在保罗的身边的话,我肯定会对他说:“好了,兄弟,很明显,主一定是想让我们去别的地方!”但《圣经》所记载的是:

……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

除了那持续在信心中坚立的人以外,还有谁更能鼓励基督徒持续在信心中坚立呢?

保罗内心的激情就是他坚忍的动力。

 

二、向上的恳求:这解释了保罗的信心

作为主耶稣在地上大有果效的大使,保罗的第二个特质就是向上面的恳求,这也解释了他的信心。如果说他内在的激情解释了他的坚忍,那么他这种向上面的恳求就解释了他的信心。

请大家再来看一下罗马书10:1后面的经文: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

保罗在为谁向神祈求呢?我们可以回到罗马书9:31-32找到答案:

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

换句话说,以色列民被耶稣基督这块磐石绊倒了。这让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如此,保罗为什么还要为他们祷告祈求呢?

 

鉴于神的拣选,为什么还要为那些不信的人向神祷告呢?

既然我们通过罗马书第九章知晓了有关神主权的拣选和以色列民不信的事实,那为什么还要为他们祷告呢?如果我们相信神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那为什么还要为那些不信的人祷告呢?

首先,神拥有至高的主权。

事实上,唯一值得我们祷告祈求的神,只能是一位拥有至高主权的神。向任何其他所谓的神祷告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假神都是无能的。

弟兄姊妹们,唯一能回应祷告的神,只能是那位拥有至高主权的神!

事实上,我们凭直觉就能知道:如果神真是神,那祂就一定拥有至高的主权。

即使是自由派的神学家,当他走投无路而跪下祷告时,他也会祈求神医治他那濒临死亡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值得祷告的神,一定是对疾病甚至是对死亡都有主权的神。

在我们这个地方,甚至连那些非信徒最近也会祷告说:“主啊,请不要让飓风靠近我们。”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祷告呢?因为他们凭直觉就知道,又真又活的神对自然界也拥有主权。因此,我们之所以为那些不信之人的灵魂向神祷告,是因为我们知道:神对人类一切的事务都拥有绝对的主权。

 

其次,神是拯救者。

我们之所以为不信的人祷告,除了因为我们知道神拥有至高的主权外,还因为我们知道,神是最终的拯救者。

对于那些经常与不信的人分享信仰的人来说,这一点令人无比安心。因为神才是完成救赎大工的那一位。正如哥林多前书3:6告诉我们的,我们栽种和浇灌,但只有神能让其生长。耶稣也在约翰福音6:44说: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可见,只有神才能吸引人,只有神才能打开瞎子的眼睛,因为正如哥林多后书4:4教导我们的:

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呢?当然了!要尽力而为!但不要等到你掌握了所有的答案才去行动,也不必担心遗漏了哪个要点,或弄乱了哪个答案。

保罗没有求神给他完美的答案,他是在向神祂自己祷告,因为神就是最终的答案。他祈求神拯救他肉身的同胞。

罗马书10:1中的“求”,这个希腊词的语气非常强烈,通常翻译为“乞求”或“恳求”。在路加福音5:12中,与这个词有相同词根的词也出现过。当一个长大麻疯的人看见了耶稣,他就俯伏在地:

……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主耶稣在第13节回答他说:

……我肯,你洁净了吧!……

后来在路加福音9:38,当一个病入膏肓的小男孩的父亲来到耶稣面前时,他:

……喊叫说:夫子!求你看顾我的儿子,因为他是我的独生子。

可见,这个词有一种绝望的意味。因此,保罗为什么要为那些不信的人向神祈求呢?因为他知道,只有神拥有至高的主权,并且只有神才能施行拯救。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神拥有主权,也能施行拯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祷告呢?

 

第三,神选择在祂的救赎计划中使用我们。

我们之所以要为不信的人祷告,是因为我们至高无上且施行拯救的主,选择在祂的救赎计划中使用我们。

这其实就是罗马书第十章的主要信息。请大家一起来看第13-14节的经文: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

神既命定了救赎的结局,也命定了救赎的途径。而我们就是祂为那些不信的人所设定的救赎途径。

《圣经》从未赋予我们去判断神到底拣选了谁的责任。然而,神赋予了我们传讲、教导、见证、祷告、劝勉和恳求的责任。换言之,我们要向每一个愿意听福音的人,宣讲救赎的福音,同时藉着祷告,乞求和恳求神能救赎他们。

当神真的拯救了他们时,我们会欢欣鼓舞,因为只有祂才能救赎,只有祂拥有至高的主权,并且,祂居然选择使用我们的祷告和见证,来实现祂的救赎计划。

大约一周前,我去探访了一户人家,我知道这家的丈夫是个非信徒,他刚刚获得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是个思维敏锐、亲切,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心的家伙。当我把车停到他们家的门前时,我熄了火,在车上做了一个简短的祷告。大家想知道我向神祷告了什么吗?

我的祷告不是“主啊,请赐给我表达福音的能力,让他被我的话语彻底折服并选择相信!”也不是“主啊,请帮助我‘胜过’他。走着瞧!我的掌上电脑可是安装了‘经文速查’软件,只要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我就立马能得到十三种不同译本的经文!” 或者,“主啊,我已经准备好了,让我们出发吧!”这些都不是。

我那时的祷告是这样的:“主啊,如果这是你在呼召的人,求你今晚就打开他的眼睛,打开他的耳朵,让我有幸成为你所使用的器皿,把福音的好消息传递给他,并见证他从死亡转向永生。”

几个小时后,我们的会面结束了。他最后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领受了神的恩典。

当我那天凌晨开着我的皮卡车离开时,我并没有兴奋地大喊:“太好了!我做到了!”而是向神祷告说:“主啊,感谢你让我看到你今晚的作为。感谢你让我看到了救赎的奇迹。”

像保罗一样,这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激情,成为我们向神的恳求。

最后,我们来解读一下保罗的第三个特质。

 

三、外在的目标:这定义了保罗的人际关系

我们从保罗的手提箱中取出的最后一个特质,就是他外在的目标,这也定义了他的人际关系。有关保罗的一切,最终都是围绕着救赎的工作展开的。请注意,我说的是“一切”。他在罗马书10:1说的是: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难道犹太人的世界不需要和平吗?当然需要。难道犹太人不需要为了生存而挣扎吗?当然需要。他们的世界难道不是充满了不公吗?是的。

那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吗?

对此,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16:26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换句话说,如果你死后要下地狱,那么世界和平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死后要在地狱里永远经历神公义的审判,那么地上的教育、繁荣和正义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的教会似乎已经忘记了这样的观点。我们的使命是救赎性的,我们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这个世界!

虽然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来阻止这个世界继续衰败,但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人们从这个世界之神的手中拯救出来,向每一个人宣告基督福音的好消息。这一目标应该定义我们与周围世人的关系。

 

原则:效法保罗的特质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说:“嗯,我是很想像保罗一样,但我不知道该在我的工作场所或学校里说些什么。我是个信徒,我当然希望我的朋友、同事、同学和老师都能信主,但我该从哪里做起呢?”

当你想要效仿使徒保罗的“热情”、“恳求”和“目标”时,我来告诉大家五条相应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要愿意接受你作为基督使者的呼召。

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校园里,你就是基督的使者!如果你拥有或管理着一家公司,你可以这么做,在公司里播放基督教的音乐。你可能会说:“但有人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但其实没关系。如果他们足够喜欢你们的公司,那他们肯定会忽略这一点的。

就在昨天,当我在“福莱鸡”(Chick-fil-A)里一边吃着鸡肉汉堡,一边看报纸时,突然意识到,原来这家店里播放的音乐是赞美诗,是由一位当代基督徒歌手演唱的。这时,某个非常勇敢的经理在店里大声说:“我就是要选择基督教音乐,我必须要为基督抓住这个机会!”

 

第二个原则:要乐意交流你所知道的东西。

当你身边的同事知道你是基督徒时,他们可能会问一些你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没关系。要记得,如果当时神在做工,那么这个刁钻的问题很可能只是他们试图掩饰内心被定罪和愧疚的手段。

我发现,往往当气氛变得有些炙热,当对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聚光灯下时,他们就会转移话题,或者问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告诉他们,你不知道答案。这并没有什么错。事实上,他们甚至可能会从你的身上看到一些他们不愿承认的东西,那就是,他们并没有所有问题的答案。

然后,你应该回家之后认真找答案。要学习、研读、拿出你的词典和圣经字典,拿出你的圣经词汇研究和圣经百科全书来,如果你没有这些资料,就赶紧买回来,然后认真学习!如果你实在是找不到答案,那就打电话请教会肢体帮忙。

总之,要乐意交流你所知道的东西。

 

第三个原则:要乐意放弃一场你可能很容易就能赢下来的争论。

不要为了赢得一场争论而失去一段关系。

大家还记得耶稣基督时常与文士和法利赛人进行论辩吗?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总是想要与祂争论,想要把祂打败。但耶稣通常会给出一些精妙绝伦的答案,让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然后,耶稣就会不了了之。每次遇到争论,祂都会大获全胜!

当耶稣被犹太公会、彼拉多和希律审判的那一天,祂本可以把他们全都辩倒。但祂没有这么做,因为祂的目的是救赎,祂反而让他们把祂钉在了十字架上。

 

第四个原则:在批判之前,要懂得欣赏和肯定。

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会信奉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就像使徒保罗在雅典大街上演讲时的情景一样,在那座城市的道路两旁,在每栋建筑物上,都有许多神像。当时,当保罗站在雅典的大街上,对雅典的领袖、哲学家和市民讲话时,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对他们说:“你们就是一群拜偶像的愚昧人。”

相反的,正如使徒行传17:22所记载的,保罗一开始说的是:

……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然后,在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之后,他开始向他们传福音。

几天前,我和我十岁的女儿查莉蒂(Charity)去一家冰淇淋店买冰激凌吃。这是一家新店,在我们的城里刚开张。柜台后面的女士是一个巴基斯坦人,她非常和蔼可亲,乐于助人。我向她介绍了我和我的女儿,并解释了她名字的含义。我相信这将是我们未来许多次对话的开始。当我们走出这家店时,我问查莉蒂说:“你刚刚看到柜台上有一头镶满了小珠宝的迷你金象了吗?就在那个玻璃柜里。”

她说:“我看到了。”

然后,我对她说:“我在印度见过很多次那头大象,那一定是她的象神偶像。”

当我们下次再去这家冰激凌店时,我们肯定不能直接对那位女士说:“那是什么啊?你是说你的神居然是一头大象?居然有长长的鼻子?”

如果我真的这么说了,那么这位女士完全可以针锋相对地对我说:“那你是说你的神是个看不见的灵,祂在地上有一个儿子,然后又在十字架上殉道死了?难以想象。”

这显然行不通。

但如果我能效仿保罗的榜样,那么当我下次再拜访她时,我可能会问她说:“你知道吗?我认为你真的很有勇气,因为你向所有的顾客都介绍了你所信的神。那么,你能告诉我你的神叫什么名字吗?”

再下一次去,我可能会接着问她说:“你觉得你的神知道你是谁吗?”

再下一次:“你相信牠真的关心你吗?”

再下一次:“你介意我告诉你有关我的神的一些事吗?”

这也让我想到了第五个原则。

 

原则五:要愿意一点一点地把真理传讲出去。

我们不必在一次探访中就把整辆“教义的卡车”倾倒出去。你可以充满热情,但不能乱了手脚。如果神真的在通过你的见证呼召这个人,那么祂已经给整个宇宙下了命令,要为这个人腾出倾听福音的空间和时间。

 

打开不信之人内心的三把钥匙

最后,在我们今天讲道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允许我补充一下罗马书10:1所涉及到的关键真理,这一真理可以教导我们:如何行之有效地向那些失丧的人传福音。因此,我想列出打开不信之人内心的三把钥匙。

第一,为失丧的人恳切祷告。

第二,恳切地为失丧的人祷告。

第三,要为失丧的人恳切祷告。

说到这里,我再给大家一个赢得失丧之人的钥匙:

第四,为失丧的人热切祷告。

还有第五点,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为失丧的人热切祷告。

正如保罗在罗马书10:1所说的: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这是何等高涨的热情、何等恳切的恳求、何等崇高的目标啊!

难怪在这个人把他的“手提箱”留在以色列的两千年后,教会仍在阅读和研读着他所写下的一切话。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