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弃绝的民族?
被弃绝的民族?
以色列的未来(第一部分)
罗马书11:1-6
引言
腓特烈大帝(Fredrick the Great)是普鲁士(Prussia)的国王,他那时的领土涵盖了如今的德国和波兰。从1740年到1786年,他一直在位。腓特烈大帝深受法国哲学家及无神论者伏尔泰(Voltaire)的影响。因此,他对基督教和《圣经》的可靠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对他的牧师说:“如果你们的《圣经》是真的,那么它应该很容易就被证明是真的。如果它确实来自于神,那么你应该非常简单就能证明这一点,而不是通过复杂的论证。用一个词来证明《圣经》确实是神所启示的吧!”
用一个词来证明《圣经》的可靠性!如果有人这么问你,你会选择用哪个词来证明《圣经》的可靠性,进而证明神的可靠性呢?用“爱”?“罪”?“恩典”?“愧疚”?还是“良心”?
这位牧师想了一会儿,确实想到了一个词,这个词确实能向全世界证明,神祂自己以及神的话都是完全可靠的。这位牧师回答说:“陛下,我想,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您的提问。”
国王惊奇地问:“真的有这么神奇的词?居然一个词就能证明神和《圣经》的可靠性?”
牧师回答说:“是的,这个词就是:以色列。”
对于这个答案,腓特烈大帝只能选择沉默。
我们不妨思考片刻,细细品一下这个答案。用“以色列”来证明《圣经》和神的可靠性?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大家想想看,有哪个民族能延续四千年的时间?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以色列这个民族是何时开始、为何开始,以及由谁开始的。我们有这个民族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详细的书面记录。这个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故土和血脉都没怎么变过。她如今仍然遵循着最初概述其信仰内容的原始文本《托拉》(Torah),也就是旧约的律法。在我们看来,一个民族能够延续这么多世纪,肯定是受到了全世界的呵护、青睐和保护,对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曾像以色列民这样被掠夺、被驱赶、被屠杀、被憎恨过。但正因如此,以色列的生存才更加奇迹般地显明了她受神保护的事实。以色列所遭受过的苦难有:
- 公元前722年,他们被亚述人征服;
- 公元前586年,他们的首都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摧毁;
- 公元前538-432年,一批批流亡者像归巢的鸟儿一样,返回并重建了耶路撒冷;
- 公元70年,他们的国被毁灭,耶路撒冷被夷为平地,人们四处逃亡;
- 在接下来的1800多年里,他们分散在欧洲和亚洲各地,耶路撒冷和他们的家园经历了数百年的冲突和战争,先后被土耳其人、穆斯林和西方列强轮流占领统治;
- 1940年,大屠杀杀害了数百万散居在东欧和俄罗斯的犹太人;
- 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Zionist movement)重新建立了以色列国;
- 1967年,他们重新控制了除圣殿山(Temple Mount)以外的耶路撒冷城。
大家想想看,我们每天都能在新闻中听到关于哪个国家的报道?就是那个小小的以色列。即使没有现代文明的发展,那时的普鲁士国王也不得不承认,以色列是神信守其应许的奇迹般的证明。
和以色列同时期的亚述人现在在哪里呢?还有比利洗人、赫人、利乏音人、耶布斯人以及其他的小部落,现在都在哪里呢?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在四千年的战争、毁灭、驱逐、种族屠杀和迫害中幸存下来,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在其首都被反复地摧毁和重建中幸存下来。
以色列民为什么能够幸存下来呢?是因为神曾经这样应许过!这就证明了神和祂话语的可靠性了!神曾藉着先知耶利米在耶利米书31:37说:
耶和华如此说:若能量度上天,寻察下地的根基,我就因以色列后裔一切所行的弃绝他们。这是耶和华说的。
换句话说,在宇宙的地图被绘制出来以先,在地球的中心被探索以先,以色列这个民族会一直存在。因此,每当我们拿起报纸或打开电视,看到关于以色列的另一篇报道时,大家就惊叹吧!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以色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确的。事实上,我认为在整个教会时代,以色列都处在神的管教之下,现在被暂时搁置了,我们将在不久之后的讲道中探讨这个问题。
但在宇宙的地图被绘制出来以先,在地球的中心被探索以先,以色列这个民族会一直存在下去。
神弃绝以色列了吗?
然而,以色列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或者说以色列已经走得太远了!许多人都觉得,神肯定会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掉。
以色列民不仅杀害了许多神的先知,他们还要求罗马政府杀死那位“先知中的先知”!他们不仅拒绝了福音的使者,甚至还拒绝了弥赛亚本人!所以,神肯定已经受够了,祂肯定受够了那些不知悔改的以色列人!
这似乎就是保罗在罗马书10:21那里表达的观点:
至于以色列人,他说:“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以色列民拒绝了弥赛亚,那么神与以色列民的关系是不是也就结束了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开启了我们对罗马书第十一章的学习。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一章。
保罗似乎也预料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在罗马书11:1无比明确地说:
我且说,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
神与这个民族的关系结束了吗?这个民族及其领受的祝福与盟约,是否在属灵上改头换面了,然后又以某种属灵的方式应用到了教会的身上呢?耶路撒冷真的没有神的宝座了吗?在他们的故土,真的不会出现这个民族的复兴了吗?
所有这些都是神对以色列的盟约及应许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真的会发生,因为神如此应允过。关于这个主题,一位作者曾写道:
与一些真诚的基督徒所坚持的观念相反,神与以色列民的关系不可能结束,原因很简单:神对她的应许还没有完全实现。如果神与祂所拣选的民族的关系就这么结束了,那么祂的话语就是虚假的,祂的正直也将受到质疑。那些坚称神与以色列民的关系已经结束的人,他们的神学通常被称为“圣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但这其实颇有讽刺意味,因为如果他们认为神已经弃绝了以色列民,那么就无法避免得出神是不信实的结论,因为祂并没有完全履行祂的圣约。
换句话说,他们被称为“圣约神学家”,这本身就很讽刺,因为根据他们对《圣经》的解释,神似乎故意不去履行祂所立的圣约!
关于神对以色列民的约的应许,我们不妨来听听祂是如何藉着大卫在诗篇89:34-37说的:
我必不背弃我的约,也不改变我口中所出的。我一次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我决不向大卫说谎!他的后裔要存到永远;他的宝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恒一般,又如月亮永远坚立,如天上确实的见证。
圣约神学教导人们说,以色列已经变成了教会,割礼已经被灵意化为洗礼,旧约的节期也已经被灵意化为圣餐。教会与以色列、洗礼与割礼、圣餐和节期之间是否有一些相似之处呢?当然有。那么它们是否是圣约的替代物呢?当然不是!
事实上,罗马书第十一章应该使我们永远远离那些错谬的妄想和教导,认为“神已经和以色列民一刀两断了,作为神的选民,以色列没有未来……”
这与《圣经》的教导简直大相径庭。事实上,保罗一想到这一点,似乎有些恼火了。让我们再看一下罗马书11:1的经文:
……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
“他的百姓”所对应的是上一段经文中的“以色列人”。“弃绝”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丢在一边”或“丢弃”。所以,保罗是在问:“难道神已经丢弃了这个民族吗?”
然后,保罗在第1节回答说:
……断乎没有!……
不可能!绝不可能!
可能有的弟兄姊妹在想:“那又怎样?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心里这么想,那你显然不是犹太人。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在于:如果神对祂的选民都不信守祂的话,那么你怎么知道祂会对你信守祂的话呢?
难道我们不也是神的选民吗?假如神受够了以色列民,然后对她说:“就这样吧!这是你最后一次犯罪得罪我!对于我之前立约要做的一切事,嗯……我已经改变主意了!不会再把土地、国度和宝座赐给你了!”假如神真的和以色列民如此说,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当我们被孩子折磨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时,我们也会对孩子说:“就这样吧!没有甜点,没有零花钱,没有手机,不能在外面过夜!”
事实上,如果神只是收回了祂与以色列所立之约的一个小小的部分,那我们都将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这些麻烦会让我们应接不暇!
弟兄姊妹们,神不可能只是“部分履行”祂的应许,祂也不可能只是“部分可靠”。
说实话,我的皮卡车现在就是“部分可靠”的状态。不过它已经行驶了三十多万公里了!就在两周前,我的皮卡车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每当我停在红绿灯那里时,仪表盘上的温度计就会立即开始上升。这时,我会敲一敲仪表盘上的玻璃,这就是我对汽车修理的理解,这也是我所能做的一切了。
我后来等了两个星期,看看它是否会“自愈”,结果没有。于是,我把车开到了我的朋友格雷格(Greg)的店里,他们最终帮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对我的皮卡车不抱任何期望,每天我都冒着可靠性的风险开车出门。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人、事、物都不是完全可靠的。从电脑、洗衣机到汽车,从工作到人际关系,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不可靠的人、事、物和不可靠的承诺。
但神却不是这样的,不是吗?如果神只是“部分可靠”,我们就有大麻烦了!如果神对以色列民的应许之地改变了主意,那祂可能也会对应许给我们的天堂改变主意!
这么来看,谁还会说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事呢?
事实上,我非常喜欢保罗的回答:
……断乎没有!……
换句话说:“绝不可能!”
两个证据:以色列民没有被弃绝
现在,保罗要进一步给出两个证据,来证明以色列不是一个被神弃绝的民族。
第一个证据:保罗个人的见证。
保罗似乎在对那些怀疑神已经弃绝了以色列民的人说:“神并没有弃绝以色列民!看啊!祂不是拣选了我吗?”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1:1-2的经文:
……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神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
换句话说,如果神在以色列民拒绝了弥赛亚之后就决定除掉他们,那祂为什么还要拣选像我这样的以色列人来成为祂的使徒呢?
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保罗把他自己作为第一份证据。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保罗在这里说了三件关于他自己的事。
首先,保罗说:“我也是以色列人”。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说“我是犹太人”,或者“我是希伯来人”,而是“我也是以色列人”。我在这里先向大家解释一下这些名字的含义,以便我们能理解保罗这么说的用意。这个民族有三个名字:
- “希伯来人”:这个名字可能源于创世记10:21那里的“希伯”;
- “犹太人”:这个名字源于十二支派中最为显赫的犹大支派;
- “以色列人”:这个名字源于他们的始祖雅各,神给雅各改名为以色列。这是这个民族的圣约之名,象征着他们与神独特的关系。
顺便说一下,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神拣选了我,因此,我不再是以色列人了!”
不是的,保罗在这里说的是:“神没有背弃祂与以色列民所立的约!看看我!我是以色列人,神并没有拒绝我。”
回到这节经文中,保罗接着说:“我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亚伯拉罕是这个民族的先祖,神首先就是与亚伯拉罕立约的。
再回到这节经文中,保罗接着又说:“我是属便雅悯支派的。”换言之,保罗是雅各的儿子便雅悯的直系后代,便雅悯是雅各唯一一个出生在应许之地的儿子。
保罗好像是在提醒他的读者说:“没有人比我与圣约的关系更密切的了!”
- 我出生在圣约的家中,我是以色列人;
- 我与起初和神立约的先祖有血缘关系,我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 我的祖先出生在圣约的应许之地,我是属便雅悯支派的。
这就是保罗的个人见证,他仿佛在说:“没有谁比我更是犹太人,没有谁比我更是希伯来人,也没有谁比我更是以色列人!但神仍没有弃绝我,祂拯救了我!我是蒙恩得救的!”
第二个证据:以利亚所经受的试炼的证据。
除了保罗个人的见证外,保罗现在要提供另一个证据,来证明神并没有弃绝以色列民,那就是以利亚所经受的试炼的证据。
保罗在第2节写道:
……你们岂不晓得经上论到以利亚是怎么说的呢?他在神面前怎样控告以色列人说。
请大家留意“控告”一词的用法。换言之,以利亚当时是在他的祷告中针对以色列人。他已经厌倦了他们的悖逆和偶像崇拜,他已经厌倦了以色列不忠的国王和他邪恶的妻子,也就是亚哈王和王后耶洗别。
我们来听听保罗在第3节所引用的以利亚的祷告是怎么说的吧:
“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大家能从以利亚的祷告中,听出他的痛苦吗?我们能听到他那深入骨髓的沮丧和疲惫吗?
以利亚那时深处荒野,只身一人,他那时无比的沮丧、挫败和恐惧。是的,他刚从迦密山上大胜而归,神的火焰从天而降,焚烧了他所献的祭物;是的,那群巴力的假先知先被他羞辱,后来又被他处决了;是的,周围的人们声嘶力竭地喊道:“耶和华是神,耶和华是神!”是的,神回应了以利亚的祷告,在三年的干旱之后降下甘霖。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带来全国性的复兴,对神的悖逆仍层出不穷。
耶洗别没有回应以利亚说:“以利亚,我知道你是对的。我很惭愧,我为我的偶像崇拜认罪。我想让你在王宫里开办一个圣经学习班。”不是这样的,相反,她却对他下了死亡通缉令,并保证他活不到第二天晚上!于是,以利亚逃命去了。
保罗将他的读者带回到了那一刻,也就是以利亚再次向神祷告的那一刻,他实际上是在对神说:“主啊,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已经厌倦了以色列民。我厌倦了他们的偶像崇拜和他们对你的不信。主啊!我是你唯一的信徒了。你不如重新开始,重新组建一个民族吧!”
我们来看保罗在第4节是怎么说的:
神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以利亚当时肯定说:“哎呀!我还以为只剩我一个人了呢!”
神对他说:“当然不是,你只是未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中的一个。”
这还不算所有的妇女和儿童。神似乎在对以利亚说:“以利亚,你其实不知道我因着我的恩典保留了什么,这些‘余下的信徒’就是真以色列民。”
证据的总结陈述:因着神的恩典,以色列不是一个被神弃绝的民族
在接下来的第5-6节中,保罗用了一个总结性的陈述将所有的证据都串联在了一起。
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这又回到了保罗最喜爱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恩典!保罗真的是太爱这个主题了,他在:
- 罗马书1:5写道: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 在罗马书3:23-24写道: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
- 在罗马书5:1-2写道: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
- 在罗马书5:20写道:……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
还有许多类似的论述。总之,一切都出于神的恩典。
- 以色列民因神的恩典而被拣选和保守;
- 以利亚因神的恩典而被鼓励和重新差遣;
- 信徒得救,不是靠着行为,而是靠着神的恩典。
应用
在我们结束对这段经文的学习之前,我想让大家留意以下这几个要点。
第一,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个人见证的力量!
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保罗本可以说很多事情,来证明神并没有弃绝这个民族,但他却选择用他自己的个人见证来证明神的恩典。
当你与周围的人分享你的信仰时,你可能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你知道那个最终的答案。事实上,当你与他人分享你的信仰时,你只需要记住下面这几件事就够了:
- 第一,那个你向他做见证的人,可能比你更了解各样的宗教。
但如果要等着先成为世界宗教的专家,那我们就永远都不会与别人分享福音了。
- 第二,与你交谈的那个人对神的了解,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少。
在如今的世界中,这一点尤为真实。当你与一个美国人谈论神的时候,他可能完全不知道神是谁,你可能需要从头开始。
- 第三,与你交谈的那个人在罪中挣扎的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了他愿意承认的程度。
前段时间,我在商场里等我的几个孩子出来。我坐在商场的墙边,这半面墙被用作花坛,但也是一个不错的座位。在我旁边站着一个人,我认出了他的某些特征,于是问他来自印度的哪个地方,然后我们便聊了起来。我后来询问了他的宗教信仰,很明显,他对自己的信仰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充满了激情。事实上,我无法回应他说出来的每一个点,因为我对他的宗教了解得根本不够。
我迫切地想问出一些具有穿透性的问题,最好能让这位“哲学家”思考一下,或者说,我想问出一些能戳穿他的顽固自信的问题,因为他总是笑着说,所有声称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往神的说法,都是无比可笑的,但我什么也没问出来。最后,我问了他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不知道他的回答会是怎样的,我问他:“你有没有那种罪得赦免的平安?”
瞬间,他的整个表情都变了。他突然变得坦诚起来,低下头说:“我没有。”
我接着对他说:“我有那种罪得赦免的平安,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永远都不要觉得和别人分享你的见证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如果聪明的使徒保罗能在他的书信中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件事,那么你也一定可以。
在你生命中的那些不信的朋友、同事、家人和邻居,他们最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通过你圣洁的生活来彰显你的信仰,而是通过你个人的见证来宣告你的信仰。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开始!
千万不要低估个人见证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从这段经文中需要留意的第一点。
第二,永远都不要低估你从过去的试炼中所得到的启示!
像以利亚一样,我们也会根据我们所能看到、而不是神所说的话,来判断神是否在做工。换言之,我们往往会让自己的经历蒙蔽了神的应许。
当以利亚将自己的目光定睛在耶洗别而不是耶和华的身上时,他的问题就出现了。
那么,你现在是否正处于某个试炼之中呢?你还记得上一次的试炼吗?你在其中学到了什么呢?也许上一次的试炼是为了帮助你度过这一次的试炼。不要忘记神在试炼中给你的启示。
把你过去在试炼中得到的启示都写下来,随身携带。就像大卫把歌利亚的盔甲收拾起来一样,时不时地看看它们,以记住神在你生命中的恩典。
第三,永远都不要低估神恩典的大能!
如果以色列民仍没有超出神恩典的范围,那么就没人可以。你不可以,任何人都不能超出神恩典的范围!
以色列民配得神的恩典吗?当然不配!那么,那个基督徒的“猎手”保罗配得神的恩典吗?当然不配!你或者我配得神的恩典之光吗?当然不配!
我们所有人都不配得神的恩典。如果我们配得,就像保罗在第6节那里写的一样,“恩典就不是恩典了”,恩典是我们不配得到的恩惠,只有不配得的人才能得到恩典!
有这么一位母亲,她知道她的儿子将会跟随他父亲不信的脚步,过一种艰难的生活。她虽然身体很虚弱,但却是一个坚强的信徒。她全然依靠神的恩典,她知道她的儿子也将深深地需要神的恩典。因此,她花了许多时间教儿子背诵经文,还教他唱赞美诗。她在祷告中时常祈求神能拯救她的儿子。
当约翰只有七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随后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后来他从那里逃跑了。在这之后,他谎报了自己的年龄,加入了海军。他尽可能地逃离母亲的神、母亲的《圣经》和母亲的赞美诗。最终,他又逃离了海军,陷入了更深的罪恶之中。
1748年10月9日的夜晚,约翰被一场猛烈的暴风雨惊醒了,暴风雨来得如此之快,让船员们措手不及。他们从那天晚上一直忙碌到第二天,约翰当时确信,自己肯定会死在海里。这时,他突然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她在祷告时所流的眼泪,想起了母亲教给他的赞美诗,想起了有关基督受死和复活的经文。于是,他大声呼求神的怜悯和救赎。
约翰最终预备好了自己,并成了传道人,在他的祖国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他成了广为人知的传道人。他还在诗歌集中加入了自己原创的赞美诗。他最有名的一首赞美诗,名为《信心的回顾与期待》(Faith’s Review and Expectation),其中有一段歌词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遗忘了,这段歌词是:
大地很快就会像雪一样融化,
太阳将不再照耀;
但那召我来此的神,
将永远都是我的。
换句话说,神会信守祂的应许!对以色列民是如此,对我们也是如此!
无论环境如何变幻,无论黑夜有多么的幽暗或狂风四起,神都会信守祂的诺言。神永远都不会向你收回祂的恩典之约!
我刚刚提到的那首赞美诗,后来成了可能全世界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赞美诗。它之前的名字是《信心的回顾与期待》,后来,根据每一节的主旨,这首诗歌又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这个人就是约翰·牛顿(John Newton)。
约翰·牛顿认为这首诗歌就是他的个人见证。在他之前的使徒保罗也有他自己的个人见证,你和我也应当如此!
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来唱: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
瞎眼,今得看见!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