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tracking softwareweb statistics
橄榄树上的外邦人

橄榄树上的外邦人

經過 Stephen Davey
系列: 罗马书 (Romans)

橄榄树上的外邦人

以色列的未来(第四部分)

罗马书11:16-25

 

引言:如何解释《圣经》中的比喻

大家都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会把甲比作乙,或者直接把甲说成乙。

我们会按照《圣经》字面的意思来解释经文,也就是从历史、语法和神学的角度来解释《圣经》经文。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时常会做的一件事,就是进行经文与经文间的对照。我们相信,对圣经经文的最好注释就是圣经经文本身。

因此,我们会按照字面的意思,或按照正常的方式来解释《圣经》中的比喻。除非《圣经》本身,也就是我们最终极的、最好的注释书,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找到其他的解释方法,否则我们就会按照明喻的修辞手法来解释明喻,也会按照暗喻来解释暗喻。

我来举个例子吧,耶稣基督在约翰福音10:9说:

我就是门……

当读到耶稣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能立刻明白过来,祂并不是说祂的身上有三组铰链,祂是由木头制成的。我们可以把祂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我是进入永生的入口。如果不藉着我,你们就不能进去。”

主耶稣的这句话还是比较容易解读的。但马太福音26:26-28的经文就稍微难一些了,主耶稣在那里说: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

事实上,如果我们只读到第28节,那我们可能就会像过去十七个世纪里无数的信徒一样,对耶稣的话感到无比困惑,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在圣餐中吃了基督的身体、喝了基督的血。他们相信,在主领圣餐礼的神父手中,饼和酒真的会变成基督的肉和血。基于这样的信念,基督要在全世界每周一次、周而复始地为罪的缘故流血牺牲。

然而,在下一节经文中,也就是在马太福音26:29那里,耶稣接着说:

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换句话说,这不可能是耶稣的血,因为祂说祂将来也要喝。更重要的是,在这节具有解释性的经文中,耶稣称这杯为葡萄汁,而不是血。

除此以外,根据约翰福音6:48-53的记载,耶稣还曾这样说过:

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说实话,主耶稣如此严肃认真的教导听起来可不像是一种比喻。显然,主耶稣的这番话消除了当时犹太听众的疑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听得懂祂所使用的语言。在耶稣的原话中,祂所使用的动词形式非常生动有力,充满了丰富的意义,并且非常具有说明性。

 

下面我来简要说明一下英语和希腊语的区别。如果我用英语对你说“我刚刚吃了午餐”(I just ate my lunch),那我只能表达一种意思:我的午餐没了,因为我刚刚吃了它。

然而,在希腊语中,我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动词形式,来表达多种意思。比如,“我刚刚吃了午餐”这句话就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意思:

  • 第一,我刚开始吃午餐,现在还在吃的过程中;
  • 第二,我刚吃完午餐,而且我还能感觉到它在一段时间内对我产生的影响。事实上,每次当我在墨西哥餐厅吃饭的时候就会遇到这种情况,我的钱花得绝对值,因为我一整天都会感觉到墨西哥餐对我的影响!
  • 第三,我刚刚吃了我的最后一顿午餐,我以后再也不用吃了。

最后一个例子中的动词形式就是主耶稣在这几节经文中使用的动词形式。下面我重读一下第50-51节的经文,并根据动词的时态进行一些微调:

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只吃一次,吃的功效延续一生之久)。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只吃一次,吃的功效延续一生之久),就必永远活着……

可见,这是一种比喻,不是在描述圣餐,而是在描述救恩。

我们一般会参加几次圣餐?是不是只需要参加一次,然后终生都有效?不是的。我们每次都需要参加圣餐。那我们得救了几次呢?一次,而且救恩的功效会持续到永永远远。

关于基督的牺牲献祭,其他经文又是怎么说的呢?

希伯来书10:10说: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第12节说: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

写到这里,希伯来书的作者好像预料到了,那种“基督身体持续牺牲献祭”的错误教义可能会出现,于是他接着写道:

……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换句话说,祂彻底完成了祭司的职分。

旧约中的祭司从来都没有坐下过。在圣所里没有供祭司们坐下的椅子,他们总是站着,走来走去履行他们的职责,一遍又一遍地献上只具有临时赎罪功效的祭物。但耶稣基督既然是我们的大祭司,同时也是完美而且最终的祭物,一次性永远地献上了赎罪祭,然后,祂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当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说“成了”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祂并没有说:“这是我第一次献祭……以后还要一遍又一遍地献祭”,不是的,祂说的是:“这是我唯一而且永远的献祭。”

“成了”的希腊语是“tetelestai”,这个词的意思是:我已经付清了全部罪债!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我刚刚支付了第一笔罪债,后面还有几百万的罪债要付。不是的,耶稣的意思是: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支付罪债。换言之,我已经付清了全部罪债!

 

在这么多年的服侍中,我始终都觉得,向那些来到我们教会寻找生命答案的人解释基督献祭的终极意义,是一件令人无比兴奋和激动的事!

我所负责的“新成员班”通常有十到十五个带着不同宗派和信仰背景的人。比如我在上周日晚上开始的那个班就是这样的,里面有长老会(Presbyterian)、路德宗(Lutheran)、兄弟会(Brethren)、卫斯理会(Wesleyan)、卫理公会(Methodist)、门诺派(Mennonite)、同盟会(Alliance),甚至摩门教(Mormon)和天主教(Catholic)背景的人。

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引言”部分有点长,但我必须要告诉大家,上周日的晚上,我向这个新成员班的一百三十人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来到我们教会的。我问他们说:“你们中有多少人是因为朋友或熟人的邀请,才来到我们教会的?”

我以为大部分人会举手,而且,我本想通过他们的举手来鼓励他们说,这就是教会成长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个人性的邀请。然而,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举起了手。我很惊讶。于是我又问:“那么,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自己来的,甚至没有任何人邀请你们,你们就这么来了?”

至少有一百多人举起了手。说实话,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却发人深思。

在我们这一期的新成员班里,有许多人是从天主教会来到我们教会的,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事实上,就在前段时间,有一位我们教会的新成员对我说:“牧师,或许我们应该为所有离开天主教会并加入科隆尼尔教会(Colonial)的人,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事工。这样,我们就可以讨论我们的过去,并根据我们所受的教导查考《圣经》了。”

我说:“好的呀!如果你真的想这样做,可以给我打电话。但事实上,真的不用找我,因为我不想拖累你们的进程。可以给我们的教会办公室打电话,我们会在教会通讯上发布一则公告。这样,你们就可以开始小组聚会了。”

此外,我们教会里信主的犹太人也越来越多,也有人建议我们为他们开展类似的小组事工,因为这将有助于鼓励他们的信仰,尤其是考虑到他们可能会因自己的新信仰,而感到与他们的家人隔绝的困境。

可以说,我们教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教会。

最近,我与一位之前是瘾君子的弟兄共进午餐,耶稣基督改变了他的生命。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已经成功戒毒二十到二十四个月了。他向我讲述了教会中的另一位信徒如何挑战他,并对他进行门徒训练。他们把他带到教会,在那里,他的心在基督里慢慢地复苏过来。听了他的故事,看到他现在已经完全脱离了毒瘾,在基督里成长,完成了专业培训,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基督里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这让我感到无比惊叹。

看到围坐在我们周围的信徒有着各样不同的背景,这让我想起了使徒保罗的话,他在哥林多前书6:9-10写给一群信徒说:

……无论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奸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

然后,保罗在第11节又是怎么说的呢?

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如今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神的灵,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

这就是教会存在的意义所在:一群被救赎了的悔改的罪人,他们吃了生命的粮,喝了耶稣宝血的生命泉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罪,这些罪都得以赦免。当耶稣基督说“成了”的时候,所有的罪债就都被付清了。那些被救赎的人,就像乞丐一样来到基督的面前,他们一无所有,只求能吃到基督的“肉”,喝到基督的“血”,这代表着基督的献祭和救赎。

回到耶稣的比喻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多么强有力的比喻啊!它向那些来到基督面前的人,道出了永生的奥秘。

 

解读橄榄树上的外邦人这一比喻

现在,使徒保罗开始使用另一组不同的比喻,来说明和描绘以色列民和世界上的外邦人的关系。

我们刚才所讨论的有关“血和肉”或者“饼和酒”的内容,其实都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解读比喻的快速入门。这里需要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要试图对比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解释和应用。

就比如说,对于耶稣所说的“我就是门”这句话,我们的回应方式不应该是坐在那里,猜测门有多高,或者祂说的是哪种木头,橡木、樱桃木还是桃花心木,这不是重点。一个比喻通常有一到两个要点。如果对其余的部分强行解读,就难免会陷入反常的结论和错误的教义之中。

好了,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一章。我们先一起读一下罗马书11:16-25的这段经文,然后,我们再一起讨论一下这个比喻的四个部分。保罗说: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若是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

你若说,那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接上。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而且他们若不是长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为神能够把他们重新接上。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

 

这个比喻的四个部分

现在我来解释一下这个比喻中的四个不同部分所指的都是什么。

第一,那个“初熟的果子”,或者“新面”或“树根”,是指亚伯拉罕。

在第16节中,保罗称那团“新面”或“初熟的果子”是圣洁的。听到这句话的犹太人会立刻意识到,这指的是献初熟的果子的祭,祭司会从较大的面团中取出一些献给神。

保罗的意思是,如果献给神的那团新面是被悦纳的,那么剩下的面团自然也会被悦纳。初熟的果子就是亚伯拉罕,他是犹太民族之父,他在神的面前已经被悦纳了,因此,自然而然地,我们也认为他的后裔会被悦纳。

当然了,这个比喻还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亚伯拉罕的一些后裔会因为他们的不信而被折下来。

在创世记中,神应许亚伯拉罕说,将有救主从他的后裔中产生,神将道成肉身,成为一个犹太人。因此,“初熟的果子”、“新面”或者“树根”,意味着神救赎行动的开始。

 

第二,“全面团”和“橄榄树”代表着神的祝福。

以色列人所经历到的这种属天祝福,主要是在神管理的前一个时代或时期所经历到的。而在如今这个时代,这种属天的祝福主要是由外邦人所经历的。

说到这儿,我想补充一下。罗马书第十一章并没有专门讨论有关教会的主题,这段经文并没有提到教会,因此,不要把“橄榄树”和教会混为一谈。事实上,只是待在这棵橄榄树上,并不能拯救任何人。

如果我们把这一点弄错了,那可能会让我们相信:我们有可能会失去救恩,会被砍下来。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不信的犹太人经历过神的祝福,同样的,如今不信的外邦人也经历了神的普遍恩典。但如果我们把橄榄树等同于救赎,那么当我们读到第22节的时候:

……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

当读到这节经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嗯……我想我可能也会失去我的救恩。”

但这里的橄榄树并不是教会,也不是救赎。它代表的是神藉着亚伯拉罕,首先赐给犹太民族的祝福。然而,他们不信神,神就审判了他们,把他们折了下来放在一旁。

请注意,在这段经文中,保罗针对的是所有外邦人:

  • 第11节:……救恩便临到外邦人……
  • 第12节:……外邦人的富足……
  • 第13节: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

因此,保罗实际上是在说:“如果外邦人拒绝相信向他们开放的福音,他们就会错过蒙神祝福的机会,就像整个以色列民错过了蒙神祝福的机会一样;他们同样会被砍下来。”

 

第三,“培育的枝子”代表以色列民。

第四,被嫁接上去的“野橄榄枝”代表外邦人。

我想,这是向大家介绍这一比喻内涵的最佳方式。如果大家愿意的话,也可以在今天聚会之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一下。

 

关于这个比喻,还有三点需要牢记

接下来,我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把上面的内容再讨论讲述一下,以便能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这个比喻的深刻内涵。在大家研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我想让大家另外记住三点。

第一,一些以色列人因为不信,而被暂时从树上砍了下来。

正如第17和第20节所说的,有些以色列人因为不信的缘故,而被暂时从树上砍了下来。换句话说,他们被剪了下来,再也经历不到神的祝福了。

现在,有一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传讲异端邪说,认为这些经文说的是:以色列有十个失落的支派,这些支派解体后又融入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的里面。这种观点被称为“英国-以色列主义”(British-Israelism)。

这听起来很有趣,但其实随便看看先知们对未来的描述,就会发现其中多次提到了以色列所有的支派。此外,耶稣也在马太福音19:27-29提到了未来对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审判。所以,以色列有十个支派失落了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

 

第二,外邦人被嫁接到了蒙福的位置上。

保罗用“接上”也就是“嫁接”,来描述外邦人被放在了蒙福的地位上的事实。请大家一起来看第17节的经文:

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

坦白来说,我在理解这段经文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我完全没有嫁接或与果树打交道的经验或知识。我连种草都不会,更不用说理解嫁接这种“园艺奇迹”了。为了弄懂保罗的意思,我真的花了好几个小时来研究这个问题。

现在我来简单描述一下橄榄树的嫁接方法。农夫会取一根健康的橄榄枝,把它嫁接到野橄榄树上。他们从来都不会把野橄榄的枝子嫁接到健康的橄榄树上,因为那样会把嫁接部位以下的部分全部毁掉。

然而,这正是保罗所说的情况。神做了一件“极不自然”的事情,按照保罗的话,是逆着性的(第24节)。换句话说,神把外邦人的野枝子接在了亚伯拉罕的根上,这样,他就可以不必成为犹太人,而直接成为带来神丰富祝福的根的共享者。

这种嫁接非但没有毁坏这棵树,也就是毁坏神的赐福之地,反而为外邦人带来了祝福。

在谈论下一点之前,请允许我补充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真信徒都在这棵树上,也就是在神赐福的地方,但在这颗树上的每一个人并不都是真信徒。

 

第三,以色列民将来还会被重新接回来。

保罗在第23节和第26节那里说,以色列民将来还会被重新接回来。

在神挽回以色列民的过程中,祂计划将他们与神的祝福重新连接起来。这指的是大灾难时期,在那段时期,神对以色列民无比严厉,有近百分之三十的以色列人被消灭;但神同时对他们又是无比仁慈的,因为以色列民在那段时期将得以挽回。

这一次,当大灾难快结束的时候,他们将看到弥赛亚驾云而来,他们终于相信了,最终进入了千禧年的国度。请大家记得,这段经文基本上是在回答这么一个主要的问题:以色列将来会怎样?(1、15和25节)。

 

事实上,外邦人得祝福的这段时期,同时也是一段外邦人不信的记录,因为第25节告诉我们说,当基督的新妇得以完全的时候,外邦人的时代也就结束了。到那时,只有少数的外邦人会相信。

基督在马太福音7:13-14也预言说:

……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我们已经研究了犹太人和他们不信基督的历史。即使到了现在,世上的外邦人仍旧表现出对福音完全的漠视。

事实上,我们可以稍微追溯一下过去两千年来,外邦人在信仰上的衰落。

福音始于小亚细亚(Asia Minor)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Turkey)。保罗的宣教之旅在特庇(Derbe)、以弗所(Ephesus)、撒狄(Sardis)和非拉铁非(Philadelphia)等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到了公元113年,比提尼亚(Bithynia)总督向罗马皇帝特拉扬(Trajan)抱怨说,在罗马帝国这种新信仰正在对古老的崇拜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忽视了古老的神灵,神庙的收入也下降了。

然而,到了今天,土耳其及其周边的地区已经完全抛弃了基督信仰,转而信奉了伊斯兰教。福音实际上已经被扼杀了。

再看北非,这里曾经是特土良(Tertullian)、奥利金(Origen)和亚他那修(Athanasius)生活过的地方。在第二和第三世纪,伟大的神学中心在那里发展起来。早期教会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也曾在北非带领过教会。

但现如今,北非已经被伊斯兰教完全统治了。人们早已抛弃了亚他那修和奥古斯丁的弥赛亚。

还有意大利,四世纪的时候,伟大的尼西亚大公会议(the great Council of Nicaea)就是在那里举行的。那里的教会繁荣昌盛,但最终变得无比腐败,进而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就曾使用罗马书第十一章来描述罗马教会的衰败,从而解释了罗马教会放弃神恩典福音的原因。

再看欧洲,这里有十六世纪的顶尖神学家,有各样充满活力的教会和学校。而到了今天,德国(Germany)、瑞士(Switzerland)、荷兰(Holland)和法国(France)是福音最难渗透的几片土壤。

我认识一些在法国的宣教士,他们说,要让一个法国人打下那种开始深刻反省自己灵魂的基础,就需要几年的时间。现如今,欧洲的大教堂都成了富丽堂皇的墓地。即使在重要的宗教节期,参加礼拜的欧洲人也不足百分之四。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英国教会曾一度凝聚了福音的力量。一位名叫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的英国人前往印度宣教,由此诞生了现代宣教运动。每个周末,查尔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都会向一万人布道,无数的学校和神学院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领袖、思想家和宣教士。而到了今天,英国教会的出席率只略高于欧洲,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国家已经遗忘了自己的基督信仰传统。

美国也步了这些地区的后尘。在美国,如今最受欢迎的教会已经变成了“主题秀”,在那里,牧师们更倾向于引用商业领袖的话,而不是《圣经》的教导。在那里,牧师们更倾向于追随励志领袖和各样的营销策略,而不是“大使命”。

一位福音派的领袖就对讲解《圣经》的想法嗤之以鼻,他对记者说,他永远都不会站在会众的面前,先读几节经文,然后再解释它们的意思。他好像是在说:“这也太老掉牙了吧!”

事实上,对西方世界的研究表明:外邦人从神丰盛的祝福中跌落,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现在,中国的教会正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尽管那里的教会受到迫害,但中国的八千万信徒已经开始向世界各地差派宣教士。其他的一些亚洲国家也在差派宣教士。其中有一些宣教士甚至被差派到了美国。

 

应用和思考

当我们把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真理应用到今天的信徒身上时,我给大家提出三点劝勉。

第一,不要骄傲,诚实无伪的信心应该使人在别人面前谦卑、在神面前敬畏。

我们一起来看第18-20节的经文:

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若是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

“自高”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高傲的思想”。因此,“自高”意味着“自视甚高”或“自我感觉良好”。

保罗对那些正在经历神祝福的人说:“不要自高;相反,要惧怕,要有敬畏的心。”

自高就是自视甚高。而谦卑和敬畏则是以崇高的意念思想神。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花多少时间思想你自己?你又会花多少时间思想神?

 

第二:不要走偏了,关于神的纯正真理不是片面的。

保罗在第22节谈到了神的慈爱和严厉。世人巴不得我们只说我们的神是仁爱的神。祂当然是这样的!但祂同时也是会发怒的严厉的神。

我所能做的,就是劝告你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时代,这个外邦人的恩典和机会的时代。是的,如今恩典的邀请向犹太人也是敞开的,但与世界历史上任何其他的时代都不同,如今,外邦人因着信靠基督的恩典,能白白得到救恩。

因此,不要走偏了,任何只告诉你“神只是爱”的人,其实都不了解《圣经》所启示的神。祂其实既仁慈,又严厉。

 

第三:不要麻木不仁,真信徒面临着真改变的挑战。

有句俗语说:你是不是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砸坏了脑子。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从哪儿起源的,但它很适合罗马书第十一章的教导。

过一种“有属天教养”的生活是信徒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保罗在第24节暗示说:我们这些外邦信徒,曾经都是野橄榄枝。因此,我们原本无法为神做任何事,无法产出任何橄榄油,无法结出任何属灵的果子。

然而,我们现在已经被嫁接到了神恩典的祝福和尊贵之中。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部经典的戏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在这部剧中,一个肮脏、粗糙、粗俗的卖花女,从伦敦街头被带到了一位绅士的家中。这位绅士决心要把她改造成为一位高雅、有教养的淑女,于是,他对她的发音、衣着和行为举止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造。最终,她骗过了所有人,或者说,她真的变成了一位窈窕淑女。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信徒,我们被放在了恩典的文化之中。这是一所属灵修养的学院,它应该影响我们的词汇,优化我们的着装习惯。我并不是说我们都应该打着领结或领带,而是说,神恩典的文化应该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我们的谦逊、我们的尊严,以及我们的人际关系。这就是罗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基督的丰富之中,我们就应该如此生活。

我们一起来快速看一下罗马书12:9-13的经文: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

还有第17-18节: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们要花多长时间才能研读完第十二章的经文!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总之,我们不能麻木不仁。神将我们从街头带了回去,将我们清洗干净,并将祂的恩典倾倒在了我们的生命中。祂打算把我们生命的一切都进行改造。

 

对于我们这些吃过生命的粮、在耶稣基督的宝血之泉中找到了饶恕的人,我们都在橄榄树上。终有一天,我们将在基督的国度里与祂同在,直到永永远远!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