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tracking softwareweb statistics
三种观念,一种激情

三种观念,一种激情

經過 Stephen Davey
系列: 罗马书 (Romans)

三种观念,一种激情

带着永恒的心态生活(第一部分)

罗马书1:14-16a

 

简介

就在几年前,当一位宝石商在图森宝石矿物展(Tucson Gem and Mineral Show)的过道上闲逛时,他注意到了一块蓝紫色的石头,这块石头的大小和形状都和一颗土豆差不多。他先是仔细看了看,然后尽可能保持冷静地问那个卖家说:“十五块钱卖吗?”

可能那个卖家也觉得这块石头不像展会里的其他石头那么光鲜亮丽,于是回答说:“不用,十块钱就行了。”

结果,那块石头后来被鉴定为一颗1900克拉的天然星彩蓝宝石,比其他同类蓝宝石大了大约800克拉。它当时的估价是228万美元。虽然这块宝石是无价之宝,但也需要有人能鉴别出它的价值,以别人没有的眼光来观察和看待它。

在罗马书的第一章那里,保罗简略但强有力地向我们描绘了,他是如何看待众人和生活本身的。他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并以一种与别人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那些“未经雕饰”的人。不但如此,他看待自己与基督和教会的关系也与他人不同,他也在挑战我们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坦白来说,保罗是带着永恒的心态来生活的。他像抓住了一颗未被发现的蓝宝石一样,充分地把握住了自己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上演了一个非常罕见的“自传时刻”,他向我们讲述了三件有关他自己的事,也向我们揭示了三个观念和视角,这些观念和视角使他能够以永恒的目的来看待他自己的生活。

 

我欠了债!

在罗马书一章14节那里,保罗给了我们他的第一个自我描述。请大家一起来看第14节的经文:

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

或者按照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

无论是希腊人或是外族人,有智慧的或是无知的,我都对他们有责任。

有责任这个词也可以说成是欠债。弟兄姊妹们,这是一个可以改变生命的观念。对于保罗来说,在世上为耶稣基督而活似乎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责任。为什么呢?因为保罗觉得自己“深陷福音的债务”。

也许大家之前也读过这段经文,但你那时的头脑可能思考的是,如何摆脱债务的问题。你可能欠了这个债权人、那个组织、这个大学或那个银行的债。也许你正在思考如何提前偿还你的债务利息,或者计划提前几年偿清你的抵押贷款。

又或者你现在想的不过是该如何支付下一笔款项。现如今,美国人平均都背负着五到七千美元的信用卡债务。仅在我们所在的这个社区,每家每户每个月要支付的汽车和汽车保险费用就高达七百美元。

如今的人们深陷债务危机,但其实保罗看待他自己生活的方式也是如此。在他的书信中,他有时也会因着所背负的债务而感到难以承受。只不过,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所思考、考虑并计划要偿还的,是他亏欠了神的债,还有他欠了这个不信的世界的福音的债。

 

信徒的三笔债务

《圣经》至少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信徒所欠的债务。

首先,每个基督徒都欠了耶稣基督的债。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6:19-20,对哥林多的信徒们说: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可以这么说:藉着想象,保罗把我们带到了奴隶拍卖场。我们当时作为罪和撒但的奴隶,无助且绝望地站在拍卖场上。然而,耶稣基督来到了奴隶市场,并看到了你。祂走上前,为你付上了赎价,因而你现在全属于祂。

因此,我们可以完全理解神藉着先知弥迦,在弥迦书六章4节那里所说的话:

我曾……从作奴仆之家救赎你。

保罗也在以弗所书的六章6节那里写道:

……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

我们最好搞清楚了,最好以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因为耶稣基督并不欠我们什么,相反的,我们对祂欠下了一切。正如赞美诗《主替我舍身》(Jesus Paid It All)所唱的:

主替我舍身,

罪债全还清;

无数罪孽污秽心,

主洗比雪白净。

因此,我们首先因着主和救主耶稣基督的爱与牺牲,而欠了祂一大笔债。

这还不是我们所有的债务。

 

第二,每个基督徒都欠了教会的债,或者说欠了信徒所组成的身体的债。

彼得在彼得前书四章8至11节那里写道: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换句话说,每个基督徒都得到了从神而来的恩赐,他们也应该把他们的恩赐付诸于服侍基督身体的事工中。你得到了一份从天而来的恩赐,但它并不属于你,而是属于整个身体,因而你要通过属灵事奉的方式偿还这笔债务。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就使用了你的属灵恩赐,成为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第三,每个基督徒都有一笔要向这个世界偿还的债。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九章16节那里写道:

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

在第19节那里他接着说: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

保罗实际上是在说:“我不是一个自由人。我当然也可以是,但我自愿成为众人的仆人,为的是赢得更多的灵魂。”

在罗马书一章14节那里,他也特别提到了这种债务:

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

把保罗所说的直译过来就是:“我既欠了希腊人的债,也欠了外族人的债;既欠了聪明人的债,也欠了那些不太聪明的或愚拙人的债。”

在这里,保罗使用的是“平行短语”,也就是“对偶法”,即第二组短语只不过是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重复第一组短语的意思。

保罗实际上是在说:他欠了那些讲希腊语的人和那些不讲希腊语的人(也就是外族人)的债,或者说,他欠了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债。然后,他又重复了这一想法,说他欠了那些有智慧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和那些愚拙或没有智慧的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债。换言之,保罗认为自己欠了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债。

按照保罗的观念,所有那些发现了福音宝藏的人,都必须与他们所能接触的每个人分享福音,因为这是他们必须向这个不信的世界所要偿还的债务。

而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则恰恰相反。他们没有以永恒的心态过自己的生活,只是为了此时此刻而活,或者为了他们能得到的一切而活。他们没有像保罗一样的“欠债”的观念,他们反而持有一种“债权人”的观念。他们认为自己不欠别人任何东西!事实上,他们反而认为每个人都欠他们些什么!他们的生活好像是说,甚至可能真的是在说:“这个世界欠我幸福,欠我一份幸福的生活,我的家人欠我尊重,我的老板欠我升职,我的妻子欠我六点钟的晚餐,我的孩子欠我好成绩,我的教会欠我一个方便的停车位和舒适的座位。”

这两样东西我们教会都没有给大家提供,对吧?

而事实是,根据保罗的观念,以及每个带着永恒的心态而生活的人来说,没有人欠你任何东西,反而是你欠了所有人。

这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吗?这不是现代社会所教导的,不是堕落、败坏、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所能说出来的,因为它只会跺着脚不断要求别人说:“我想得到,得到,得到!给我,给我,给我!”

这就是我们堕落的一个本性。你有没有听过一个四岁的孩子对你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你可以拿走”,或者说:“那是我的玩具,但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你听过吗?我可不这么认为。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成年人,很有可能只是在基督里变老了,却没有在基督里长大成人。我们往往也只会考虑我们能得到什么,比如,我们能从神那里得到什么,我们能从教会得到什么,以及我们能从这个世界得到什么。我们的祷告也不过是在对主说:“给我,给我,给我!”

我们可能会对教会说:“如果你给我这个,或为我提供那个,我就去你们的教会。”

我们还可能会对这个世界说:“那是我的,都是我的,我想得到,得到,得到,得到,得到的越多越好!”

而保罗所思考的,是他能给予什么。他是带着永恒的心态而生活的,并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说:“我欠了许多的债!我欠了基督的债!欠了基督教会的债,也欠了整个世界的债。”

 

我很渴望!

保罗在罗马书一章15节中说了另一件关于他自己的事:

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中文当代译本翻译为:所以,我也切望能将福音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如果保罗不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是被“征召入伍”,而不是“自愿入伍”的人。他可能会耷拉着肩膀,低垂着头,然后说:“我想我必须得传福音了,因为我欠这个世界的太多了。”

而事实上,保罗对传福音充满了激情和兴奋。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纯粹的满足。因为他发现了生命的源泉,并不断地给那些口渴的人从这个源泉里打水喝。他一直都在寻找向人们传扬基督福音的方法和途径。

就在一百多年前,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Dr. James Naismith)参加了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的国际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培训学校。在那里,他与其他的工作人员一起面临着一个古老的问题,就是年轻人在冬天会变得很无聊,无所事事。因为寒冷的天气阻止了人们进行户外活动,而室内只有非常有限的几种活动可以吸引年轻人聚在一起。

1891年12月21日,奈史密斯博士想到了一个新游戏的点子。他让工人找了两个箱子,并把它们固定在彼此相对的墙上。工人一开始找不到足够结实的箱子,但他们确实找到了两个足够结实的篮子,这两个篮子原本是用来装桃子的。按照奈史密斯博士的指示,工人把它们固定在大约三米高的墙壁上。然后,在一个小时内,奈史密斯制定出了十三条规则,并用一个足球开创了这个新的体育运动。鉴于一开始他们要把球扔进那两个原本装桃子的篮子里,所以他把这个游戏命名为“篮球”。

奈史密斯博士所发明的这一体育运动一经推出,风靡至今,从来都不乏热爱篮球的人。有趣的是,当人们在多年以后问他当时发明这一运动的灵感时,他说:“我发明这个运动,是为了把年轻人带到耶稣基督那里。”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本福音手册,我经常会把这本福音手册送给别人。这是由一位企业家写给他的员工的。因为他热衷于向他们传福音,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就是写一本福音手册,然后在圣诞节的时候送给他们。他把这本福音手册命名为《原因》(The Reason Why)。在这本手册中,他用简单的插图解释了有关神的存在,以及基督牺牲舍己的真理。到现在,这本小册子已经印刷了两千五百多万册,并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语言。

好了,我刚刚给大家分享的是两个比较夸张的例子,我也知道我们中可能没有人会发明一项国际体育运动,或者创作一本可被翻译为三十种语言出版的福音手册。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所传播的信息的广度和范围是在神的手中。你也可能只需要向一个孩子、一个邻居、一名学生、几个朋友或几个家人传福音,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是:信徒是有传福音的义务的,而且要随时做好准备!

先知以赛亚就在他自己的故事中给我们做了感激属天的义务和做好个人准备的榜样,在以赛亚书六章的1-8节那里,他写道: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

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

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

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因着罪被赦免,以赛亚深感自己亏欠于神,然后,他立即热衷于传递福音的消息。所以当主问他说:谁肯为我们去呢?

他立即回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我不感到羞耻!

在罗马书一章,保罗还提到了自己的另一个特点。他先前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欠了债并且他很渴望。现在,请注意他在第16节一开始所说的:

我不以福音为耻……

当某个罗马人听到保罗说“我渴望向你们这些在罗马的人传讲福音”的时候,他可能心里会想:“罗马?你怎么会想到来罗马传道呢?保罗大哥,没有人告诉过你罗马的情况吗?这里是人们崇拜尼禄(Nero)皇帝的地方。你要是在这里传讲一个据说从死里复活了的‘重刑犯’的福音,那人们可能会鄙视这样的福音。拜托,保罗大哥,这可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帝国的首都,更不用说这里也是整个王国中最异端、道德最败坏的地方了。对了还有,保罗,不要忘了,这里的人们崇拜尼禄,他们每天都要向凯撒烧香。在罗马,除了凯撒以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王。”

对于这样的说辞,保罗可能会想到大卫在诗篇119:46那里的话:

我也要在君王面前论说你的法度,并不至于羞愧。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最近听到的一位政治人物的经历,说实话,当我听到他的事情时,我非常惊讶。事情是这样的,这位政治人物最近在参议院确认委员会(senate confirmation committee)面前遭受了抨击、嘲笑和质疑。媒体甚至把他说成了一个怪人、傻瓜和狂热分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吗?还是因为他是某个奇怪的邪教组织的成员?都不是,他之所以遭受了这么多的抨击,就是因为他在几年前的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除了耶稣,再没有别的王!”这句话暗示着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们相信,除了耶稣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王。他在那次演讲中的类似说法最终引发了一场争议。

一位最近落选的美国副总统候选人总是提到神。他的祈祷和他的宗教活动都是报纸的头版头条,而且都是比较积极正面的评价,他可是媒体的宠儿。他的宗教身份似乎也成了他的一个“荣誉徽章”。我们不是经常也能听到历届总统和国家领导人总是谈论有关神的事吗?他们会说:“上帝保佑美国”,“让我们向神祷告”,“求神帮助我们”,还有各种各样有关神的事。

是的,只是谈论神似乎还在情理之中。然而,不要提到耶稣基督,不要说出那个名字。无论如何,都不要提“耶稣是一切被造物的王”,如果你胆敢越界,人们就会认为你已经彻底疯了,你已经失去了理智。

这时,可能有人会对保罗说:“保罗,你真的想去罗马吗?你知不知道,罗马人对圣餐充满了误解,他们甚至说基督徒是‘食人族’,指责信徒吃死人的肉。不但如此,犹太人也已经把基督徒打成了异端和亵渎者。总之,基督教在罗马是不受欢迎的,尤其是基督教在有关“人的罪”和“基督的赎罪”这两件事上极具‘排他性的主张’令人不快。”

对此,威廉·纽维尔(William R. Newell)曾写道:

保罗身材矮小,体质虚弱。他的言辞或演讲能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保罗来了,即便自己极度软弱,即便身上有“刺”,他还是做好了准备,渴望去罗马。那么,他过去后要传讲的是什么呢?一个被犹太民族拒绝了的基督,一个在罗马行省总督的命令下,被罗马士兵鄙视着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全世界还有像保罗这么勇猛的人吗?纵观历史,你还能找到像他这样的人吗?亚历山大(Alexander),凯撒(Caesar),拿破仑(Napoleon),他们都是在军队的保护下,才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人。但保罗只靠着基督独自行军,走进了这个世界伟大的中心,走进了一个帝国,只靠着基督就撼动了整个世界。

因此,保罗会对他们和我们所有人说:“我不以基督的福音为耻!”

那么,你会以福音为耻吗?在餐馆或食堂在吃饭之前,你是否会羞于低头感谢主赐予了你食物?你是否会羞于告诉别人你星期天去了教会参加礼拜?你是否会羞于把你的《圣经》带到工作单位或学校?对这些事情你会感到难为情吗?

多年以后,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一章8-9节那里,写给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说:

你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见证为耻,也不要以我这为主被囚的为耻;总要按神的能力,与我为福音同受苦难。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

然后是第12节:

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那么,“那日”究竟是哪日呢?

保罗会说:“哦,就是当我与主面对面的那一天。”

保罗看到了未来,所以他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现在。也正因为如此,他看待人的方式也与别人完全不同。其他人看到的是只值几枚硬币的石块。然而,保罗看到的是镶嵌在主和救主冠冕之上的星彩蓝宝石。

那么,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你都看到了什么?

 

这个世界上没有信主的人以每二十四小时13.8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从你上周日早上离开教会到下周日再来的期间,世界上没有信主的人口就又增长了一百多万。如果你能让所有还未得救的人站成一排,那么他们将组成一条足以绕地球八圈的长线。而如果你坐上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每天开10个小时中途不停,那么你开车快速驶过那一排尚未得救的无数的人,就需要四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你无法直视他们的双眼,更不用说和他们说话聊天。

那么,当你在城里开车时,你看到了什么?当你走进商场,你看到了什么?当你去学校或参加比赛时,你看到了什么?如果是保罗的话,他可能看到的是一些他欠下了福音的债的人。

我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保罗过着的是一种有“欠债感”的生活。而对于那位即将再来的万王之王和万主之主的福音,保罗时刻保持着一种准备好了的、渴望着的且不以为耻的心态。他为将来与他的救主相见的那一天而活,那将来的一天就是他生活的中心。

这其实就是在说,保罗是带着永恒的心态生活的。这样永恒的心态也决定了他现在的生活方式:他感到欠了福音的债,他无比渴望,而且他不以福音为耻!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