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你爱的极限
超越你爱的极限
像马上就要离开一样活着(第一部分)
罗马书13:8-10
引言
我把我们最后一个系列的讲道命名为“像马上就要离开一样活着”(Livin' Like You're Leavin),并以此结束对罗马书第十三章的学习。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一首福音歌曲的名字?
我之所以想到了这个名称,或许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去听了比尔·盖瑟(Bill Gaither)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举办的一场福音演唱会,他把这场演唱会称为“年度欢庆会”(the annual Jubilate)。从晚上七点一直到午夜过后,体育场里响彻着一首接一首、让人忍不住跟着打起节拍的福音歌曲。说实话,福音歌手比任何其他歌手都能保持更长的延音,而且似乎也不会担心因氧气不足而导致脑损伤!他们简直太棒了,我们那天也玩得很开心。
虽然去参加福音演唱会可能是我把这一系列的讲道命名为“像马上就要离开一样活着”(Livin' Like You're Leavin)的部分原因,但这也正是使徒保罗所思考的一个主题。他在罗马书13:11-13写道: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
保罗在这里使用的是“未来式的术语”,也就是说,保罗在用一种“末世论的术语”或“期待着基督再来的术语”进行教导。当然了,基督再来也包括了教会被提、信徒复活、与主相遇、一同作王与荣耀的国度等等。换句话说,保罗其实是在说:“鉴于天堂是这样的,那么在地上的行为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
事实上,我非常认同其他一些解经家的观点,那就是:保罗是在劝诫信徒,要将我们在罗马书第十二章,以及到目前为止所接受的所有挑战付诸于实践。不要耽搁,不要粗心大意,要荣耀神,因为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离开了。
总之,基督徒应该像马上就要离开一样活着,因为我们的时候就快到了!
昨天,我去杂货店里买了一些东西,给我妻子买了些牛奶和香蕉,给我自己买了甜甜圈,不对,我没有买甜甜圈,只是想了想,千万别告诉我妻子!在结账的时候,我决定买几本杂志和一两份报纸,以便将世俗的活法与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三章后半部分向信徒所提出的挑战进行对比。
于是,我走到收银台旁边的杂志架子那里扫了一眼,随便挑了几本。我先环顾了四周,看看有没有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看到了我,我不想让任何人感到困惑,似乎斯蒂芬牧师也很喜欢看这些世俗的杂志和文章!我最后挑选了三本杂志,《青少年时尚》(Teen Vogue)、《明星杂志》(Star Magazine)和《时尚杂志》(Looking Good Magazine)。
其中,《时尚杂志》尤其吸引我,因为那份杂志的封面标题就是“暴饮暴食不是你的错”(Overeating Is Not Your Fault)。我可太喜欢这句话了!经历了圣诞节和新年的胡吃海喝后,我确实是想找个人来替我的发福承担责任!
在我把这几份杂志捧着读了一个小时之后,我再一次为这个世界感到无比的悲伤和遗憾,因为许多文章说的是:
- 谁和谁私通了;
- 英国的一对同性恋伴侣的婚姻获得了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 两个好莱坞明星的婚姻不到三个月就破裂了;
- 如何紧跟时尚的潮流;
- “变装者”的光辉岁月;
- 一场因金钱和财产而引发的家庭内斗;
- 各种被标榜为高雅和时尚的罪行。
这让我不禁在想:或许他们的时候也快到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根据使徒彼得的教导,末世的标志之一,就是不信的人对即将到来的审判充满了嘲笑和不信。彼得在彼得后书3:3-4写道:
……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
换言之,那些不信的世人其实是在说:“神的审判不可能临到我们,那只不过是另一个吓唬我们的‘神话’罢了。”
对此,彼得接着说:
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神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彼得后书3:5-7)
彼得还说:
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彼得后书3:10)
那么基督徒呢?对于基督徒,彼得说:
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彼得后书3:13-14)
换句话说:“我们就要离开了,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因此,我们应该以那种很快就要离开的态度生活。”
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所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绝不做任何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愿意做的事。
事实上,这种态度或观念有两个主要作用:
- 第一,提醒信徒;
- 第二,使信徒得释放。
首先,这种态度可以提醒信徒,犯罪其实是很愚蠢的一件事。
看看这个追逐情欲和放纵的世界就知道了。或者,我们随便读一读杂志也能发现:他们真的快乐吗?他们真的找到了自己所缺乏的东西了吗?他们真的会心满意足地面对死亡吗?
在《圣经》中有这么一个人,他拥有着世人竞相追逐的一切。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亿万富翁,无比聪明,有数不清的妻子和情妇,他的帝国举世敬仰,他的王权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所罗门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说:“我从未因任何事物而真正满足过,这一切是何等的虚空啊!”
在即将结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时,时日不多的所罗门也写到了自己没能荣耀神的遗憾。然后,他又警诫所有人说:
因为人所做的事……神都必审问。(传道书12:14)
可能所罗门在风风光光地活着的时候,忘了这么一个事实:他最终也是要离开的。而这种“像马上就要离开一样活着”的态度则可以提醒信徒:犯罪其实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其次,这种态度也可以使信徒得释放,进而可以让我们满怀喜乐地将生命交托给神。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患难,都是暂时的,因为你马上就要离开了!
即使是火一样的试炼,也无法与神为属祂之人所预留的荣耀相比。在神的殿中与主同在一日,便可让世间千百年来的愁苦烟消云散,最终转化为新天新地的馨香之气!
那么,鉴于我们即将荣归天家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活出我们的信仰呢?事实上,罗马书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一直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保罗在这两章经文中挑战我们:
- 个人要完全地降服于神(罗马书12:1-2);
- 如何在教会中行事为人(罗马书12:3-8);
- 作为信徒,该如何彼此相处(罗马书12:9-21);
- 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如何回应政府和各样的权柄(罗马书13:1-7)。
现在到了罗马书第十三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保罗还要挑战我们:
- 如何在邻里之间行事为人;
- 如何在不信的人面前待人接物;
- 如何在我们的社区中以一种荣耀耶稣基督的方式为人处事。
除了爱,凡事都不可亏欠人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
在罗马书第十三章,保罗刚刚讨论过有关纳税和缴费的问题。现在,到了罗马书13:8,他继续讨论了信徒在财务上的义务,不过,他在这里用了一个经常会被大家误解的词,保罗说: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
事实上,一些心地善良的基督徒时常会用这句话来劝诫其他的信徒,让他们不要使用信用卡、借钱或者欠下任何形式的债务。
许多年前,在我还没有全职事奉时,记得有一次,我去一间教会主日讲道。聚会结束后,我在长老会主席家的客厅里等着吃晚餐。突然,他家那位以直言不讳而远近闻名的妻子走了进来,没有任何的自我介绍,然后一点都不客气地说:“我相信任何人使用信用卡都是犯罪。”
对此,我回答说:“我可不希望是这样的!上周我才用了我的杰西佩妮信用卡(J. C. Penney card)买了一些东西。”
我和她之间的谈话就此打住了。
虽然我们确实可以就“一位好管家如何有智慧地使用信用卡”而展开讨论,但我认为《圣经》从未禁止我们使用别人的钱,甚至是借别人的钱。
摩西在出埃及记22:25教导以色列民说: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
摩西并没有说:“你不能借钱”,而是说:“如果你给别人借钱,以此帮助你的同胞弟兄,那就不要利用穷人的弱势地位为自己谋利。”
同样的,在利未记中,摩西也没有禁止人们相互借贷,而是嘱咐他们:
你的弟兄在你那里若渐渐贫穷,手中缺乏,你就要帮补他,使他与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样。不可向他取利,也不可向他多要;只要敬畏你的神,使你的弟兄与你同住。(利未记25:35-36)
在申命记中,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七年原则”(Jubilee principle),即每隔七年,以色列人要把彼此的债务一笔勾销。换句话说,如果某人在前六年借了别人的钱或工具,那么到了第七年,把钱或工具借出去的那个人就要“忘记”这笔债务。
假如我们生活在这种旧约的经济模式中,如果你的邻居在第六年的第十一个月的月底过来找到你,然后问你说:“我能借你新买的约翰迪尔割草机(John Deere)用一用吗?”你会怎么想呢?
我很可能会对他说:“现在不能借给你,三十天以后再来吧!那时我就能借给你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以色列民肯定会像我们一样,在第七年快来的时候不愿意给别人借钱或借东西呢?我们不妨看一下申命记15:7-9的经文是怎么说的:
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无论哪一座城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忍着心、揝着手不帮补你穷乏的弟兄。总要向他松开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你要谨慎,不可心里起恶念,说:‘第七年的豁免年快到了’,你便恶眼看你穷乏的弟兄,什么都不给他,以致他因你求告耶和华,罪便归于你了。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会有这种想法:明明知道借出去的钱和东西很有可能再也要不回来,谁愿意在第六年借钱或借东西给别人啊?那不是借,简直就是白给。我想说的是,旧约圣经并没有禁止借贷,但却给出了借贷的原则,尤其是针对借贷给那些时不时就需要得到帮助的贫穷人的情况。
当我们刚开始在这间教会服侍时,我和我的妻子没有一辆性能可靠的车。我们很想开车去乔治亚州(Georgia)探亲,但不得不面对可能会半路抛锚的风险。但我们最后还是决定冒这个险。然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教会里的一对夫妇对我们说:“我们希望你们能开着我们的车出远门探亲。”
他们有一辆十分漂亮、崭新的面包车,于是我们问他们说:“你们是认真的吗?如果出了什么事怎么办?我们实在负担不起修理费。”
我永远忘不了那位弟兄接下来的回答,他说:“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让你们原封不动地把车还回来,那我们根本就不会借给你们了!”
啊!多么美妙的第七年!
那么新约圣经呢?新约圣经对于借贷这件事又是怎么说的呢?
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5:24说:
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还有,我们都知道路加福音中关于管家的经文,主耶稣在路加福音6:38说: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
有趣的是,在路加福音的同一段经文中,主在早些时候还教导我们说:
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路加福音6:35 )
主耶稣其实是在说:“不要只借东西给你的犹太同胞,也要把你的割草机借给外邦人;把你的汽车借给不信的人。”主在这里暗示说:即使你再也拿不回来你借出去的东西,也不要因此破坏了你与不信之人的关系,因为终有一天,主耶稣会因着你慷慨相借的灵亲自奖赏你。
可见,律法和主都没有禁止有关借贷的事。
大家有没有这样想过,神其实是把祂所创造的世界“借给了”我们?事实上,管家的职责就意味着:神拥有一切,从某个层面来说,我们只是在管理我们从神那里借来的东西。这是祂的财产,祂的钱财,事实上,这也是祂的身体,我们都属于祂。
因此,如果我们真的不应该把任何东西借给任何人,那么神就成了罪魁祸首,因为祂把祂所创造的世界借给我们管理。因此,罗马书13:8的教导不可能是在谴责有关借贷财务和财产的做法。
然而,我们必须在这种自由与责任之间保持平衡。“可以借贷”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借贷和挥霍我们根本无法偿还的钱财。
坦白来说,现如今,许多基督徒确实被债务所困。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美国每个家庭的信用卡债务,平均在九千到一万美元之间。光我们这个县,每家平均的汽车月供是八百美元。难怪如今大多数人的目标都是把他们提前花出去的钱赚回来。
据我了解,在最近接受调查的美国人中,有近百分之三十的人表示:他们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没有意愿在死前偿还所有的债务。他们的信用卡已经刷爆了,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偿还债务的计划和意愿。
罗恩·布鲁(Ron Blue)是基督教财务规划领域的领袖人物。他基于《圣经》而编写出来的材料,在我们教会的“皇冠事工”(Crown Ministries)中成为教材,这个事工旨在帮助信徒学习如何制定预算以及管理自己的财务资源。
在他的一本书中,罗恩·布鲁分析了西尔斯公司(Sears company)推出“发现信用卡”(Discover Card)的具体方式。他们将亚特兰大市(Atlanta)作为测试市场,亚特兰大的报纸报道说,西尔斯公司的高管们实际上做出了以下预测:亚特兰大信用卡的使用量会因为这张新卡的推出,而增加3500亿美元。换句话说,他们预计人们不一定会换卡,但会使用这张新卡作为额外的信用额度,从而增加他们整体的债务水平。他们预计,新增的借贷额度大约在3500亿美元左右。
难怪罗恩·布鲁在其书中写道:
如果单凭意志力无法阻止你贷款的冲动,那就试试“整容手术”吧!比如,剪掉你的信用卡,取消你的信用额度,关闭你的透支账户。
根据使徒保罗的教导,基督徒的一大特点就是努力偿还各样的债务。
罗马书13:8那里的动词是现在式,因此这节经文也可以被翻译为“每时每刻都不要欠任何人的债”(be owing no man)。不得不承认,新国际译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把这节经文翻译得很好,它的译法是:
不要把任何债务问题遗留下来……
这就是保罗在这节经文中的意思:如果你有债务,千万不要故意不还。说得再简单一些:基督徒应该是那些按时支付账单的人。他要在财务上兢兢业业,履行自己在财务上的承诺。换言之,他应该在财务上言而有信。这就是我们在不信的人中间生活的方式。
罗恩·布鲁还在他的书中揭露了一个有趣的内幕,就是银行是如何看待那些及时偿还信用卡账单、因而避免了高额利息的人的。一位银行家告诉他说,在银行界,人们会把那些立即付清账单的人称为“死户”(deadbeat),因为银行无法从这样的人身上赚到多少钱。想想看,在十年前,“死户”通常指的是那些不付账单的“老赖”,而到了现在,这个词反而指的是那些及时付清账单的人。
顺便说一下,人们在管理钱财上有困难,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被各样的物质所捆绑、滥用信贷、经历财务的失利,这些都不是什么新的挑战。
我来给大家读一段早期教会的领袖居普良(Cyprian)的名言,他是在耶稣基督升天后的两百年写下这段话的。居普良非常沮丧地写下了这段描述他那个时代的基督徒的话,他说:
他们的财产用枷锁把他们捆绑住了……这些枷锁束缚了他们的勇气,扼杀了他们的信心,阻碍了他们的判断力,压抑了他们的灵魂。他们以为自己是主人,其实他们却是被拥有的,他们被自己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着,他们不是金钱的主人,而是金钱的奴隶。
毫无疑问,灵命的最大考验之一就是“管家的身份”。事实上,我们可以时常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 到底是你拥有东西,还是东西拥有你?
- 到底是你拥有金钱,还是金钱拥有你?
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看看你是否有能力支付你的账单。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13:8其实是在说:“要确保你得到了‘死户’的名声!欠债就要还钱,直到你还清为止!”
除了爱以外
保罗在罗马书13:8继续告诉我们说,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永远都无法还清的,他说: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
换言之,有一笔债我们永远也无法还清。有一种义务我们永远也无法履行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一种程度,就是能够拍着胸脯说:“我已经对人付出了我需要对他们付出的所有爱,所以我现在可以停止爱人了。”或者,“我已经对足够多的人展现出了恩慈和友善,所以我现在可以不用再对人充满恩慈了。我已经完成了我的‘恩慈’指标。”
这其实就是彼得在马太福音18:21那里向耶稣提问的意思,他问耶稣说:
……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我想,彼得当时一定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在原谅同一个人的同一种错误这件事上,他提出了一个多得离谱的数字。
那个时代的拉比教导人们说,一个被他的弟兄得罪了的人,需要原谅那个弟兄三次。然后,假如那个弟兄再次得罪他,那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怀恨在心,并且再也不用原谅对方了。
这么来看,彼得真的“很大方”,因为他把那种因爱而饶恕的次数,增加了一倍还多!
而主耶稣的回答却是:
……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七十个七次,也就是四百九十次。换句话说,主耶稣其实是在对彼得说:“快别数了。爱是无止境的。”难怪门徒们立刻对主说:
……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路加福音17:5)
难道我们不庆幸于无法还清“爱的债务”这件事吗?如果神对我们的爱达到了极限又会怎样呢?如果祂对我们说:“你已经用同样的罪得罪了我多少次了?别来向我认罪了。不好意思,你已经超出‘饶恕的最大额度’三次了,早就超过七次了。”
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话把保罗在罗马书13:8的教导复述一下,可能会是这样的:作为一个信徒,不要因为刷爆了你的信用卡还拒绝偿还而名声在外;相反,要刷爆你爱的额度,然后永不停歇地偿还爱的债务。换句话说,在爱这件事上,我们永远都欠着别人的债。
我们一起来听听奥利金(Origen)对这节经文的注释吧!针对这节经文,这位伟大的神学家在二世纪的时候就写道:所以,保罗认为我们爱的债务应该一直存在,永不停止,我们既应该不断偿还这笔债务,也应该一直欠着它。
成全了律法
保罗在罗马书13:8接着说:
……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换句话说,爱他人就完全了律法、遵守了律法,是律法的守护者。但这怎么可能呢?保罗接着用十诫中的四条诫命来加以说明。保罗在罗马书13:9说:
像那不可奸淫……
大家想想看,遵守第七条诫命,也就是“不可奸淫”,这与爱有什么关系呢?有紧密的关系!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那么你绝不想让任何不圣洁和不正当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你也绝不希望因为和你通奸而让他们破坏了原本与他们的丈夫或妻子所立的婚约。
约瑟深爱着他的主人波提乏。他非常尊重波提乏的家庭,也尊重他作为丈夫的权利。因此,当波提乏的妻子试图引诱约瑟时,他对她的回应是:
看哪,一切家务,我主人都不知道;他把所有的都交在我手里。在这家里没有比我大的;并且他没有留下一样不交给我,只留下了你,因为你是他的妻子……(创世记39:8-9)
这完全就是约瑟对波提乏的爱、尊重和感恩的表达。当然了,这也是约瑟对神的爱和尊敬的体现,因为约瑟接着说:
……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创世记39:9)
通奸不是爱人的行为,而是爱自己的行为,因为你在通奸的时候自认为比你情人的妻子或丈夫更重要,甚至比神更重要。
圣经学者威廉·巴克利(William Barclay)曾如此说:“当两个人任由肉体的情欲肆虐他们时,并不是因为他们太爱对方了,而是因为他们太不爱对方了。”
事实上,通奸是一种源于自私、源于罪的私欲的行为,它从来都不是出于真正的爱。因此,真正的爱会使禁止奸淫的律法得以完全。
保罗随后在罗马书13:9提到了第六条诫命:
……不可杀人……
“杀人”与“爱他人”是两个针锋相对的概念,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爱不会试图摧残他人的生命,真正的爱是保护生命的。
此外,保罗还在罗马书13:9继续写道:
……不可偷盗……
同样的,通过爱你的邻舍,第八条诫命也就得以完全了。如果你真的爱你的邻舍,那你就不会偷偷溜进他的车库,然后把他家的约翰迪尔割草机开走。你起码会问一下他,你能不能借他的割草机用一下?
大家还记得税吏撒该的故事吗?好像有一首儿歌说的就是他的故事,大家和我一起唱,撒该是:
一个小个子,个头最小的那个就是他。
他爬上了桑树,因为他想看见主。
救主经过那里时,抬头看了看树,
祂对撒该说:“撒该,你下来,
因为今天我要去你家,今天我要住在你家里。”
大家唱得非常棒!
耶稣的确去了撒该的家。后来,祂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接着向众人宣告说:
……今天救恩到了这家……(路加福音19:9)
那时的人们可能会想:“哦,是吗?我们可都知道撒该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这个之前又贪婪、又爱占小便宜的“小撒该”向众人作了什么样的个人见证呢?他说:
……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路加福音19:8)
这可能意味着撒该的钱袋子要瘪下去一些,而许多其他人的钱袋子则要鼓起来一些。神的爱确实浇灌在了撒该的心里。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一点的呢?就是因为他停止了偷窃,并向他曾偷窃过的人,偿还了所欠的债务。换言之,撒该不是因为停止偷窃才成为基督徒的,他之所以停止偷窃,是因为他首先成为了弥赛亚的跟从者。
那么,你真的爱主吗?那就不要再把和祂亲近的时间偷走了。
你真的爱你的配偶和孩子吗?那就不要再把陪伴他们的时间偷走了。
你真的爱你的教会吗?那就不要再把你的恩赐从教会的服侍中偷走了。
你真的爱你的老板吗?那就不要再把公司的用品偷回家了。
保罗还在罗马书13:9提到了第十条诫命:
……不可贪婪……
这正是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的核心所在,这个社会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事物贪得无厌。贪婪的最大问题,不是让我们陷入困境,而是让我们对别人的需求麻木不仁。贪婪非但不能帮助我们看到别人的需求,反而会让我们嫉妒别人,甚至想要得到他们所拥有的东西。
贪婪使我们成为索取者,而爱使我们成为给予者。
总之,爱能完全律法。因此,要刷爆我们的爱,并且永远都保持着一种偿还爱的债务的状态。
要在我们的邻舍、同事、朋友,甚至是仇敌的面前如此生活。我们对他们的爱会为福音奠定完美的基础,因为福音就是神藉着耶稣基督给予我们的爱。正如《圣经》在约翰福音3:16所教导的: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事实上,我们欠世人这个好消息。正如保罗所说的:除了在彼此相爱这件事上常以为亏欠外,凡事都不可亏欠人,甚至是你的邻舍。正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完全了律法,那就是不断地突破爱的极限,并且不断地偿还所欠的爱的债务。
结论
在过去的一周里,十二名在西弗吉尼亚州(West Virginia)的矿难中丧生的受难者,深深地牵动着我们的心。他们被困在地下,被有毒的气体包围,在最后的几个小时里,他们并没有经历身体上的折磨,而是因为没有清洁的空气而窒息身亡。
在一次电话采访中,矿长马丁·托勒(Martin Toler)的哥哥汤姆·托勒(Tom Toler)读了他弟弟在去世前写下的一份遗言。他的遗言写在了一张保险申请单的背面,然后皱皱巴巴地被塞进了口袋里。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说明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的。他的遗言是这样写的:告诉所有人,我会在另一边见到他们。好像也没那么遭,我只是睡着了。我爱你们所有人。
大家能想象得到,这条信息对他的家人、朋友意味着什么吗?能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安慰和鼓舞吗?他最后的一句话是:我爱你们所有人。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在和我妻子或孩子打完电话时,以“我爱你”这三个字作为结束。但谁知道呢?谁知道下一次是不是我们最后的一次通话呢?
那么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呢?他们会从我们这里听到爱的信息吗?按照保罗的说法,我们欠这个世界一笔债,而且我们需要一直偿还这笔债,那就是爱的债务。
事实上,我们正在离开这个世界,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因此,我们要像马上就要离开一样活着,让我们对人的爱、让神藉着耶稣基督所传递的爱的福音,成为我们将要留下的信息。
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歌唱:
主啊,我爱你,我要扬声敬拜你,
哦,我的灵魂何等欢欣!
我的君王啊,请喜悦你所听到的敬拜,
愿它成为你耳边甜美的声音。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