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大战”
“食物大战”
一些模棱两可的事(第一部分)
罗马书14:1-4
引言
作为牧师,我最享受的事情之一,就是欢迎一群崭新的“羊”进入我们教会这片广阔的牧场。我们通常把这个新成员的培训课程称为“温室班”(GreenHouse class)。
温室班是一个为期十二到十三周的系列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我会向考虑加入我们教会的信徒讲授我们所信的是什么,我们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加入我们教会会发生什么等。我们之所以将这个培训课程命名为“温室班”,是因为“温室”这个词代表着一个可以孕育各种花草和植物的场所。
说实话,了解大家不同的背景总是一件令人无比兴奋的事。目前的温室班几乎满员了,这也导致我们的成人礼拜堂每次都挤得水泄不通。我们的会众几乎涵盖了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所有的信仰领域。
在他们中间,有的来自罗马天主教,有的来自摩门教;有的来自南方浸信会,有的来自独立浸信会;有的来自联合卫理公会,有的来自圣公会;还有的来自长老会和神召会。想象一下这有多热闹,我时常需要提醒长老会的信徒不要在听道的时候睡觉,也需要让灵恩派的信徒尽量安静下来!
温室班里的同学的背景也不尽相同。
有些人世代都是基督徒,有些人则是最近才相信了耶稣基督。
有些人来自一间当地人都知道的小教会,有些人则来自一间人数众多的大教会。
有些人在南方长大,有些人则从北方搬到了这里。估计南方的这个冬天把这些刚刚搬过来的北方人彻底搞糊涂了。他们虽然很喜欢这里的冬天,但也很困惑,没想到冬天居然可以这么温暖。
有些人来自一间不太关心教义的教会,有些人则来自一间坚守其教义立场的教会。
有些人来自一间崇拜礼仪和可预测性都很高的教会,而有些人则来自一间崇拜风格并不固定,较为随性和自由的教会。
有些人习惯于牧师藉着当下流行的一些话题和问题来讲道,而有些人则习惯于牧师通过逐节分解《圣经》中的每一卷书来讲道,即使一讲就是许多年也无所谓。事实上,许多牧师都是这样做的,当然也包括我。
有些人来自一间不允许使用任何乐器的教会,有些人来自一间只允许使用特定乐器的教会,还有些人则来自于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乐器敬拜神的教会,不管是班卓琴还是勺子,都可以。
有些人来自一间只唱圣诗的教会,而有些人在来到我们教会前,从未唱过任何一首圣诗。
有些人经常听到福音的真理,而有些人可能今天是第一次听到。
有些人想要更多的音乐崇拜,而有些人则想要听更多的讲道,大家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有些人来聚会的时候带着钦定本圣经(KJV)、新国际版圣经(NIV)、新生活译本(NLT)或者新英语译本(NEB),而那些真正属灵的人则会带着新美国标准译本(NASB)。
有些人早就能够熟记数百节圣经经文了,而有些人最近才知道创世记在《圣经》的开头,地图集在《圣经》的最后。
有些人在主里已经成熟长大了,而有些人则刚刚成为属灵的婴儿。
在我们目前的温室班里,有来自华盛顿州(Washington State)、佛罗里达州(Florida)、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纽约州(New York)、澳大利亚(Australia)、关岛(Guam)和印度(India)的信徒。
那么,我们该如何相处呢?我们该如何保守合一呢?有这么多来自不同背景、历史和文化的信徒!我们该如何和睦共处呢?
事实上,我们不仅可以,而且我们确实也做到了!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向世人证明福音大能的最伟大的见证之一!耶稣基督的大能可以将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建立起真实且深刻的合一关系。
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4:3所教导的,信徒可以:
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或许再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震撼的了!
难怪耶稣基督在约翰福音13:35说: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换句话说,主耶稣其实是在说:“如果你们真的有彼此相爱的心,那么所有人都会因此认出,你们是属于我的一群人!”如果这是真的,而且确实是真的,那么使徒保罗对弟兄姊妹之间的团契和教会的合一如此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罗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保罗将探讨更为实际的一些主题。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下了:
- 2节关于“更新和变化”的必要性的经文(12:1-2);
- 6节关于“使用属灵恩赐彼此服侍”的经文(12:3-8);
- 5节关于“如何在教会中行事为人”的经文(12:9-13);
- 8节关于“如何回应仇敌”的经文(12:14-21);
- 7节关于“如何应对政治权柄”的经文(13:1-7);
- 7节关于“如何带着基督马上就要再来的态度而生活”的经文(13:8-14)。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将花些时间教导信徒,如何在彼此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和睦相处。从第十四章的第1节到第十五章的前半部分,保罗都会聚焦于这个主题的讨论。这可不是两节经文,也不是六节经文,甚至不是八节经文,而是总共三十六节关于“如何与那些与你不同的信徒相处”的经文!
“食物大战”
从罗马书14:1-4那里,保罗开始了这一部分的讨论,他一上来就谈论了一个人们最难达成一致的话题。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四章。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4:1-3的经文: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读到这里,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想:“拜托,对罗马的信徒来说,这会产生多大的分歧呢?在吃喝的问题上他们肯定能想出应对的办法,然后和睦相处!这有什么难的?”
大家不妨设身处地地想想看,对于一个深受其宗教传统影响、恪守着许多仪式和饮食律法的犹太人来说,进入一间恩典和自由的教会,意味着什么。
我还记得,在我攻读第一个硕士学位期间,我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Detroit, Michigan)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在那三年里,我被许多汽车工厂和汽车厂房所包围着,我那时不由自主地为美国制造的汽车感到无比自豪,并因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像是沃尔沃、宝马、奔驰和其他外国品牌的汽车,都有问题,我可不会购买任何外国品牌的汽车。好吧!我承认我买不起,但如果我买得起,我还是宁愿买一辆福特或雪佛兰的皮卡车。我总觉得这样才是对的!这些车的品质一定也更好!
同样的,在新约教会中,也有一些人受到了“艾色尼人”(Essenes)的影响,他们是犹太教中一个极端追求敬虔的教派。艾色尼人有着非常特殊的聚餐习惯,他们先要进行仪式性的沐浴来准备聚餐,然后会穿上特别的衣服。这些饭菜必须由他们的祭司烹饪和制作,否则他们就不吃。对他们而言,这似乎才是对的!才是更好的!
再想想那些得救并归入教会的外邦人。他们刚刚才脱离了异教的偶像崇拜,厌倦了过去的生活模式,想要摆脱与过去的假神和偶像的任何瓜葛。
还有,有些基督徒深受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影响,他教导说,人的灵魂是一个困在肉体之中的堕落神灵。事实上,他和印度教的信徒一样,相信轮回转世。也就是说,在生生不息的轮回中,你可能是人、是动物,或者是植物。而打破轮回的唯一方法,就是绝对的纯洁和自律,比如静默、学习、自我反省以及戒除任何可供享乐的事物。总之,你越不贪图此生的享乐,你就能越快地脱离这个尘世。
话说回来,估计毕达哥拉斯永远都不会被人发现偷吃“克丽缇甜甜圈”(Krispy Kreme doughnut)!可能有的弟兄姊妹在想:“克丽缇甜甜圈和罗马书第十四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你认为“邓肯甜甜圈”(Dunkin' Donuts)更好吃,那关系可就大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估计永远都无法和睦相处了,不好意思,你可能需要另找一间教会聚会了!
大家可能觉得,为了食物而产生冲突,这是一件很傻的事,但在一世纪,有关食物的问题远比甜甜圈,甚至比美国制造的汽车都重要得多。
现如今,如果我们与他人产生一些意见上的分歧,那么大概率会是在谈论时尚、化妆品、体育、电影、打牌或者周末打高尔夫球这些事上。如果我们和别人讨论有关环境、在阿拉斯加(Alaska)开采石油,或者枪支管制的政治观点时,我们更有可能和对方产生意见上的分歧。当然了,如果我们和对方讨论有关孩子的教育、金钱和财富的使用、大学或职业的选择等问题,那我们更有可能和对方产生意见上的分歧。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圣经》并未明确禁止,甚至没有具体谈及的事情。在罗马书14:1,保罗称这些问题为“意见”,我们可以称这些问题为“模棱两可的事”。我们把这些生活的领域称为“灰色地带”。
对于新信徒而言,在基督徒生活中发现的最难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基督徒的世界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会发现,在基督徒生活的许多领域中,问题的答案并不总是能在《圣经》经文的具体章节中找到。答案也没有那么的直截了当,非黑即白,往往是灰色的。
我家附近有一段路,这段路在两座山脊之间,这里的地势非常陡峭地向下倾斜着,形成了一座山谷。在谷底的左侧有一个大池塘。清晨的时候,大雾时常笼罩着这条路。如果开车经过,就像是驶入了云雾之中,灰蒙蒙的一片。
事实上,基督徒的生活常常就像在灰雾中行驶一样。很难看清前方的道路,更别说时刻保持在车道范围内了。因此,必须放慢速度,保持警惕。
显然,对于使徒保罗而言,不仅要帮助信徒在灰雾中找到方向,还要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同心同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保罗“放慢了脚步”,用了比其他主题更长的时间来讨论这一主题。显然对于使徒保罗来说,正确应对那些灰色的事物,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其实,只需要问一间地方教会一些问题就知道了,比如,问问他们在礼拜中是否使用吉他?是否在聚会中传递“奉献篮”?是否愿意为了别的活动而取消周三晚上的祷告会?是否支持离过婚的宣教士?是否会用合成器代替管风琴?问问他们,这些到底是无关紧要的一些事,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事。
莱斯利·弗林(Leslie Flynn)在他的书中曾写道,基督徒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这些灰色问题会造成各样的伤害和分裂。他在书中写道:
一位来自南方的女信徒可能会对男女共用一个泳池而感到厌恶,但她穿着裤装去教堂可能又会冒犯到一些来自北方的信徒朋友。在一次宣教士的国际会议上,一位来自东方的女信徒因为不能在室内穿凉鞋而赤足进入会场,其他人则认为她光着脚参会非常愚蠢。一位来自东欧的基督徒认为,基督徒在熟络的人面前佩戴婚戒是非常世俗化和铺张浪费的一件事,然而,一位来自南部世界的女信徒则认为,在公共场合不戴婚戒,这可能象征着一件婚姻丑闻。还有,在某个周日的下午,来自丹麦(Denmark)的一个男人“内心痛苦地”看着一群英国圣经学校(British Bible School)的学生踢足球,而那些圣经学校的学生们又“内心痛苦地”看着这个男人在自家的门廊上点燃了烟斗。
这些事当然不会决定我们最终的归宿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但这些事却能决定我们在地上的团契。那么,在这些方面我们该怎么做呢?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呢?
使徒保罗将通过“我们到底能不能吃肉”这个问题,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一个答案。
让我们一起来看罗马书14:2的经文: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显然,罗马的一些犹太人已经成为素食主义者了。当然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杀死动物并吃掉它们,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事实上,旧约律法从未禁止人们食用肉类。这里的问题很可能是,他们无法确定肉是否符合犹太教的规定(kosher),比如说,这些动物是否是在拉比现场的指导下宰杀和烹制的。由于他们不确定肉是否符合犹太教的规定,因此他们拒绝吃肉,只吃蔬菜。
因此,教会中出现了肉食主义者和素食主义者之间的分歧。有些吃肉的人根本不在乎所吃的肉是否符合犹太教的规定,有些人想要吃到符合犹太教规定的肉,但不在乎这个肉是否被献祭给了偶像。有些吃素的人只是不吃献祭给偶像的肉,而有些吃素的人不吃肉,不是因为肉被献祭给了偶像,而是因为他们不确定这个肉是否符合犹太教的规定。
总之,教会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分成了“沙拉派”和“牛排派”。这是一场有关食物的大战!大战的场地不是在餐厅里,而是在教会里。我们需要一个裁判!使徒保罗能当我们的裁判吗?
事实上,直到这封书信的结尾,保罗的回答才会出现。他的回答一出现,就会让人目瞪口呆,也会激怒大战双方的所有人。双方都不会觉得保罗是在为他们说话,而且双方都会被保罗所挑战。
我想用以下这个标题来概括前几节经文的教导:停止“食物大战”的四种方法。
停止“食物大战”的四种方法
首先,从接纳开始!
请大家再来看一下罗马书14:1的经文: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接纳”所对应的希腊词是一个语气很强的词,意思是“接纳到自己这里;接纳成为伙伴或同伴”。这个词总是使用中动或关身语气,传递了一种个人性的欢迎,一种对另一个人的热情接纳。
保罗在劝说腓利门接纳阿尼西母,也就是腓利门离家出走的仆人时,就使用了这个词。保罗劝诫腓利门要将阿尼西母视为在主里的弟兄而接纳回来,要欢迎他回家,就像欢迎保罗本人一样(腓利门书1:10-17)。
当谈到耶稣基督接纳了信徒时,保罗在罗马书15:7也使用了这个词。因此,保罗首先强调的是:我们都是基督里的弟兄姊妹,我们彼此相属。
在罗马书14:1我们读到: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
请大家注意,这节经文原文中的定冠词表明,这个人不是在对神的信靠或忠诚上软弱了,而是在对信仰的全部真理、在对福音信息“完整性”的理解上还有欠缺。
顺便说一下,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一些犹太人,或许还包括一些刚刚脱离了偶像崇拜、不想再过以往堕落生活的外邦人,他们并不是一群不敬虔的信徒。他们在吃肉的问题上并不是在小题大做,而是从心底里不想得罪神,因此选择只吃蔬菜,完全不吃肉。
事实上,“蔬菜”这个词来自于一个动词,这个动词的意思是“挖掘”(to dig)。换句话说,他们只吃从地里长出来的东西。
这些信徒的信心还很“稚嫩”,但他们在生活方式上却充满了热情。他们的问题仅仅在于,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被神接纳回家,这与烤箱里烤着的东西和盘子里放着的食物毫无关系。因此,对于那些明白事理的信徒,保罗说:“你们要忍耐。千万不要把欢迎的红地毯收起来。要有耐心,接纳他们进入教会。”
所以,如果让我用自己的话把保罗第一部分的回答转述一下,那可能就是:“要把那些在恩典福音的理解方面较为软弱的人,接纳到你们的团契中。千万不要为了纠正他的观点才把他邀请进来,而是要按照他的本相,欢迎他加入到你们的团契中。”
我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是,保罗并没有给罗马的信徒提供一份菜单。事实上,我们倒是希望保罗能给我们一份菜单,然后说一句餐厅服务员经常说的话:“如果菜单上没写,那就不能吃了!”
那么,保罗为什么不直接对他们说“如果菜单上没写,那就不能吃了”呢?这是因为,如果只是把一份菜单递给教会,这永远都不会使教会变得成熟。事实上,不管是年轻的信徒还是年长的信徒,只是把规则交给他们,这远不如帮助他们用有原则的头脑、合一的心以及充满恩典的灵彼此建立关系来得重要。
在餐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食物。因此,要从接纳开始!
第二,停止“食物大战”的第二种方法,就是不要争吵!
保罗在罗马书14:1的后半节说:
……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保罗其实是在说,对于那些了解各样道理之间的区别的人来说,不要主次颠倒了。我们是要认识到正统教义与各种观点之间的区别,但千万不要因各种观点而产生分裂!这也意味着,我们时常需要保留自己的观点。
我最近读到了这么一则故事,有一天,英国(British)十九世纪著名的牧师查尔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乘坐火车头等车厢去参加聚会。另一位传道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上车,然后又看着他去了头等车厢。这位传道人坐在后面的三等车厢,他决定给司布真上一课。于是,他走到司布真面前,问他说:“司布真先生,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呢?我可是坐在后面的三等车厢里,因为我要照管好神家的钱。”
然后,司布真回答他说:“哦,那我就是在头等车厢里照管好主的仆人。”好了,从现在起,我决定以后都坐头等舱。如果有人因此抱怨,那我就引用司布真的话!
因此,要接纳,不要论辩。
我们为什么论辩呢?因为我们喜欢争论!
就在昨天,我把我妻子叫到书房,然后对她说:“我需要你帮我给这篇讲章定个标题。”
请我妻子帮我定讲章的标题,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事实上,我最好的几个标题通常都是我妻子想出来的。我先向她解释了这几节经文的含义,然后又讨论了一些有关食物的争论。然后她说:“‘食物大战’怎么样?”
我说:“就是它了!这个标题概括得太好了!我喜欢‘食物大战’!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和我一起坐头等舱了!”
就在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十二岁的女儿正在下楼梯,她听到了我的话,然后说道:“‘食物大战’?我喜欢‘食物大战’!”
我一边回答她,说:“哦,是吗?”一边对她所受的教育产生了怀疑。
她说:“当然了,食物大战很有趣!”
我女儿的这句话多么经典,同时又多么具有启发性啊!“食物大战很有趣!”
我们本以为保罗会说:“‘沙拉派’的人应该建立自己的教会”,或者“‘牛排派’的人应该去另外一间教会。”但保罗并不是这么说的,他在罗马书14:2说: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在第1节,保罗说,要接纳,不要论辩。
然而,仅仅不论辩是远远不够的,保罗接下来要谈论有关心灵的问题。停止“食物大战”的第三种方法,就不只是不要论辩这么简单了。
停止“食物大战”的第三个方法,就是认真调整我们的态度!
我们再来看一下罗马书14:3的经文: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
“轻看”这个词的意思是“把人看得一文不值;因个人的喜好或观点而鄙视或不尊重另一个人。”换句话说,你可能不会在公开场合与他们论辩,但你会在私下里轻看他们。
针对论辩的另一方,保罗紧接着在罗马书14:3说:
……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
因此,保罗的教导是双向的,因为双方都是论断者、指责者、批评者,如果说得再真实一点,双方甚至都是厌恶者。吃的人对不吃的人嗤之以鼻,而不吃的人则尽可能远离吃的人。
“论断”所对应的希腊原词是“krino”,这个词本身就含有“隔离”或“分离”的意思。
最近,我和另一位牧师聊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他已经在牧师的岗位上服侍了很多年。我问这位牧师是否知道那位朋友和他教会事工的情况。他回答我说:“哦,我知道一些消息,不过他真的让大家大失所望了。”
听他这么说,我心里想:“哦,不会吧!是不是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陷入罪中了!”
我说:“真的吗?他为什么让大家失望了?”
结果,这位牧师回答我说:“他居然在他们教会成立了唱诗班,这太让人失望了!”
你看,成立唱诗班居然成了一个使人分离的问题,成了人们论断的话题。事实上,这位牧师就是在一些灰色的问题上大肆苛责和批判,他做的其实就是保罗告诫信徒不要做的事。
因此,双方都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顺便说一下,双方的观点和担忧可能都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在激烈的论辩中失去了平衡。
有人说:“基督信仰与穿着无关,所以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吧!”
对此,有人也会说:“等一下,你的穿着难道不是在传达一种信息吗?你的衣服和你穿衣的方式难道不会让人对你产生一些不该有的想法吗?”双方都有可能是对的。事实上,在保罗看来,如果要得出最好的结论,那么这两个方面的观点都是必要的。
有一位牧师就对此深有体会。他深信,和其他更为明显的罪一样,吃巧克力也是一种罪。于是,他决定在某个周日讲道时,进行一次直观的演示,以支持和佐证他的观点,并且要给会众上一堂永生难忘的课。
在开始讲道时,他把四条虫子分别放在四个罐子里。第一条虫子被放进了一个盛满了酒精的罐子里;第二条虫子被放进了一个被香烟烟雾充满了的罐子里;第三条虫子被放进了一个装着巧克力糖浆的罐子里;第四条虫子则被放进了一个装着肥沃且干净的土壤的罐子里。然后,这位牧师针对这几种罪,即“酗酒”、“抽烟”和“吃巧克力”讲了一篇道。
讲道结束后,这位牧师向会众展示了四条虫子的下场:
- 第一条虫子在酒精里死了;
- 第二条虫子在香烟的烟雾中死了;
- 第三条在巧克力糖浆里的虫子也死了,不过,那只虫子肯定是心满意足地死去的;
- 而第四条被放进干净沃土里的虫子,仍然活蹦乱跳着!
这位牧师紧接着问他的会众说:“大家从这次演示中学到了什么?”坐在后排的一个老奶奶赶紧举手说:“我知道!只要你喝酒、抽烟、多吃巧克力,你就永远都不会生虫子。”
我们已经讨论了停止“食物大战”的前三个步骤,它们分别是:
- 从接纳开始!
- 不要论辩!
- 认真调整自己的态度!
还有最后一步。
第四,停下来,想想自己有几斤几两。
保罗在罗马书14:4说: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保罗实际上是在说:“大家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论断其他信徒的个人观点呢?”
保罗在这里说的不是有关正统教义的观点,也不是那种《圣经》命令我们一定要去评判和制止的明显的罪恶行径。保罗在这里说的是灰色地带、一些模棱两可的领域、一些有关个人良心和信念的事。因此,如果他们是永生之主的仆人,在这些方面,我们凭什么论断他人呢?我们怎么能在自己还身处迷雾的情况下论断他人呢?
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我们不知道所有的事实。我们无法看透别人的内心,更无法读懂他们的动机。我们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看不到全局。我们的属灵视力很差,我们有各样的盲点。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前后不一,并不完美!
幸运的是,在良心的灰色地带,我们不需要向彼此负责,我们只需要向神负责就好。因此,为了阻止“食物大战”的开始,我们一定不要妄下结论,要记住,神才是我们最终的权威,祂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保罗将在罗马书第十四章后面的经文中,把我们带到主耶稣的审判台前的原因。在那里,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信徒要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向神交账,无论是重大的还是次要的,无论是私密的还是公开的,无论是真实的行为还是内隐的动机,都需要向神交账。神将作出祂最后的裁决。
结论
从罗马书第十四章开始,一直到第十五章的第一节,这整整三十六节经文的关键词,就是“接纳”。大家可以在第1节中把这个词圈出来,然后在第3节的最后部分再圈出来,然后是第18节,最后是第十五章的第7节,在这节经文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两次。可见,在主里接纳其他的信徒,这将会非常有效地阻止教会发生“食物大战”。
有一天,一个名叫比尔(Bill)的大学生来到一间教会。他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休闲的牛仔裤和T恤,来教会的那天,他是光着脚的。那间教会离他的大学很近。虽然他是个优秀的学生,但他所在的大学的“穿衣文化”就是这样的。他在大学期间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并且决定来教会试试看。事实上,在这之前,他从来都没有去过教堂。
当礼拜开始的时候,教堂里座无虚席。比尔沿着教堂的过道往前走,他找不到空座位。当他走到前排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上,都想知道他在做什么,或者,有些弟兄姊妹可能在想:“这样的人来这里做什么。”比尔一直走到前排,但还是没有空座位。于是,他干脆坐在了地毯上。因为在他的大学团契里,许多大学生在聚会的时候都是这么坐的,但这样的坐姿在教会里肯定是行不通的!
此时,大家都很紧张,空气中也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就在这时,牧师看到一位教会执事沿着过道走了过去。这位执事七十多岁了,头发呈银灰色,穿着一套整洁的西装,打着领带。他是一位在教会中受人尊敬的虔诚领袖,是信徒尊荣和安静的典范。当他走到那个年轻的大学生身边时,整个教会变得无比安静,每个人都在自言自语说:“估计这位执事要教训这个大学生了,让一个他这样上了年纪、又有尊荣和信仰背景的人,去容忍和理解一个坐在教堂前排过道上的大学生,这确实是有点为人所难了。”
因此,当这位长者走到那个年轻人的身边时,教堂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几乎听不到任何人的呼吸声,就连牧师也停止了他的讲道。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着这位长者非常费力地坐了下来,就坐在比尔的旁边,然后拍了拍他的后背,低声对他说:“欢迎你来到我们当中。”
在接下来的聚会中,这位年长的执事一直坐在比尔的旁边。看到这一幕,牧师向所有的会众说:“我的讲道内容可能你们永远也记不住,但你们刚刚看到的这一幕,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