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星星作为装饰
以星星作为装饰
一些模棱两可的事(第九部分)
罗马书15:4-13
引言
1940年4月,纳粹德国的坦克隆隆地驶过了一个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的边境。希特勒(Hitler)贪婪的胃口让德国军队疯狂“捕食”,企图征服整个欧洲,杀死所有的犹太人。
那时,希特勒已经控制了奥地利(Austria)、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和波兰(Poland)。现在,他的军队驶入了丹麦(Denmark)这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它根本无法抵御纳粹德国恐怖的战争机器。
作为其系统性地恐吓和压迫的方式之一,德国人宣布,每个具有犹太血统的丹麦人都必须佩戴黄色的“大卫之星”(Star of David)。任何不遵行这一规定的犹太人将被就地处决。大卫之星是犹太民族信仰的标志,德国人用这个标志来标记所有的犹太人,进而剥夺他们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当时的丹麦政府和人民无力战斗,但他们的领袖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King Christian X)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以阻止纳粹迫害他们中的犹太人。事实上,这个请求将使他自己和所有支持他的人命悬一线。这个请求就是:丹麦国王号召他的每一位臣民都佩戴大卫之星。他们每个人都在衬衫、衬衣和夹克上别上一颗大卫之星。大家能想象的到这样的要求对丹麦人民意味着什么吗?
那时的丹麦人民当然听说过恐怖的集中营。他们也知道德国人充满了民族傲慢感和对犹太人出自魔鬼的仇恨。他们当然还听说过希特勒的军队是如何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搜寻犹太人,对他们进行抢劫、强奸和强行带走他们时所唱的歌曲。如果把那首德语歌翻译成英语,它的歌词大致如下:
在路边的石头上磨亮长刀。
然后把刀插入犹太人的肉和骨头里。
让鲜血肆意流淌。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丹麦人民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生活在1940年的丹麦,你又会怎么做呢?
然后,就是在这样的危险之境,诞生了一个传说。尽管当时的丹麦人对采取这样一种立场仍心生恐惧,但就在他们可能会被清点并带离家园的那个早晨,德国军队看到了让他们难以置信的一幕:到处都是大卫之星。无论是棕色头发的外邦人,还是红色头发的外邦人,他们的衣服上都别着大卫之星,他们都声称自己是犹太人。当他们当中的犹太人看到这令人不可思议的、冒着生命危险的爱与支持的行为时,他们都流下了眼泪。
我曾看到过一些说法,有人认为丹麦人的这一行为只是一个传说,但也有人认为它确实发生过。我们确实有这么一组惊人的统计数据:由于丹麦公民勇于抵抗德国军队,他们坚称犹太人与外邦人是平等的,因而,在600万个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中,只有51人来自丹麦。
这都是因为丹麦公民那天就站在那里,身上别着大卫之星。
同样的,在罗马书第十四和第十五章中,保罗也像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一样,呼吁教会合一,成为“一人”;呼吁每个信徒都站立起来,用合一、爱和真理的标志来装饰自己。
我们的仇敌如同吼叫的狮子,正在遍地游行,牠从一间教会游行到另一间教会,从一个家庭游行到另一个家庭,寻找可吞吃的人。牠不仅贪得无厌,而且对神子民的仇恨是无止境的。
抵挡教会仇敌的一个最大的“法宝”,就是圣灵所赐的合一,信徒以和睦为纽带,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用言语宣告,并且用生命证明:十字架下面的土地是平整的,人人都平等。在这一点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尽管我们很难想象,但在一世纪,犹太人很难站在外邦人旁边,外邦人也很难与犹太人一起敬拜。难怪在我们学习的这三十六节经文中,使徒保罗代表着圣灵,痛声疾呼道:
……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罗马书15:7)
更为糟糕的是,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与外邦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文化冲突。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教会中那些与我们本身不同、又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呢?对此,保罗回答说,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 第一,保护原则;
- 第二,名誉原则;
- 第三,体贴原则;
- 第四,确信原则;
- 第五,效法原则。
在我们即将结束“一些模棱两可的事”这个系列讲道前,我在这段经文中找到的最后一条原则,就是“接纳原则”(Principle of Reception)。韦氏词典(Webster)将“接受(或接纳)”定义为“纳为己有……接受。”
当我们最后一次阅读这段经文、思考其主题时,我们会发现:保罗在鼓励历世历代的基督徒都要“接纳,纳为己有”。
接纳原则
在“接纳原则”中,我们可以说,保罗是在鼓励我们这些信徒接受三样事物。
首先,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在彼此意见不一的时候和睦相处,那我们必须拥抱圣经真理。当我们拥抱圣经真理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并非毫无盼望!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五章,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4的经文: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对于保罗那个时代的信徒来说,这里的“圣经”主要指的是旧约圣经。这是他们唯一拥有的圣经。
在前面的经文中,保罗非常明确地指出:新约时期的信徒不再需要遵守旧约时期的礼仪要求、节期和安息日(罗马书14:5-6)。然而,保罗也明确写道,神一切的启示都是于我们有益的,他在提摩太后书3:16-17说:
圣经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保罗其实是在说:“作为信徒,圣经会提供给我们所需的一切供应。”
此外,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信徒的信中还说,以色列民出埃及的经历被写了下来,是为了给我们树立一个反面教材,让我们不要步他们的后尘。他在哥林多前书10:6写道:
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
他还在哥林多前书10:11继续写道:
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
因此,我们想知道该如何生活吗?那就要:
- 研究以色列民出埃及的经历;
- 研读但以理面对的挑战;
- 感受约伯的失魂落魄;
- 看看何西阿是如何回应他那不忠的妻子的;
- 观看基甸是如何迈出信心的一步的;
- 当以色列民围绕着耶利哥城行走时,和他们一起高唱信心之歌;
- 感受尼希米心中对他挚爱的家园的惋惜;
- 听听约瑟是如何拒绝他家主的妻子的诱惑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就连神又真又活的话(the Living Word),也就是主耶稣,当祂在面对魔鬼的试探时,也曾三次引用旧约圣经的经文?在这三次试探中,基督都通过引用旧约申命记的经文进行了有力的回应。
就在最近,一位电台听众写信给我,抱怨我用旧约圣经讲道。他在信中说:“我以为你是个真基督徒和浸信会信徒,你怎么会用旧约圣经讲道呢?”
我当时想:“他要是真知道旧约圣经的奇妙就好了!”
保罗向那时的罗马信徒还有如今的我们,所传达的信息是明确的:旧约和新约都是神的话语,它们一同为神圣言的学生带来盼望。正如大卫在旧约诗篇中所吟唱的:
我的性命几乎归于尘土;求你照你的话将我救活!(诗篇119:25)
我的心因愁苦而消化;求你照你的话使我坚立!(诗篇119:28)
换句话说,就是要拥抱圣经,因为在圣经中,我们会发现盼望。你想得到盼望吗?将圣经的真理铭记于心!
大卫在诗篇119篇进一步写道:
我也要在君王面前论说你的法度,并不至于羞愧。我要在你的命令中自乐;这命令素来是我所爱的。我又要遵行你的命令,这命令素来是我所爱的;我也要思想你的律例。求你记念向你仆人所应许的话,叫我有盼望。
你想知道如何生活、如何行事为人吗?请记得,神的话语就是我们的生活手册,难怪仇敌会如此猛烈地攻击它。
里奇·塔图姆(Rich Tatum)讲述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虽然她在主日聚会那天让她们教会的牧师有点尴尬,但她对神的话语充满了信心。主日那天,这位牧师看到这个小女孩站在学前班主日学的教室外面,正在等她的爸爸妈妈来领她去会堂聚会。这时,这位牧师注意到她胳膊下面夹着一本大故事书。于是,他饶有兴趣地蹲在她身旁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小女孩回答说:“这是我的一本故事书,讲的是约拿和鲸鱼的故事。”
牧师继续问:“哦,是嘛?那你告诉我,你真的相信约拿和鲸鱼的故事吗?”
小女孩说:“我当然相信了!”
他继续问:“哦,你是说,你相信一个人可以被大鲸鱼吞进肚子里,然后一直待在里面,最后还能活着出来?”
小女孩说:“是的,牧师!我相信!因为这个故事就写在圣经里,而且我们今天的主日学也讲了这个故事。”
牧师想继续“刁难”一下这个小女孩,说:“那你能证明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小女孩想了一会儿,咬了咬嘴唇,然后说:“好吧,等我到了天堂,我会亲自问问约拿。”
牧师继续追问:“但假如他不在天堂呢?”
小女孩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就麻烦你去问问他!”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拥抱圣经吧!因为它是神赐给我们的生活手册。
我通常会和我们教会的“温室班”(GreenHouse),也就是我们教会的新会员班,分享一个发生在我大学一年级夏天的故事。在那个夏天,我的父母在几亩土地上建造了一栋简朴的牧场房子,搬离了我们之前一直住着的家。每天,我们都会去建筑工地看看进展如何。结果进度缓慢得让人痛苦,就像我们教会土地上正在进行的那个建筑工程一样。
那一周的每一天,我都会开车从那块地的前面经过,看看那个坑有没有变大。我敢说,他们肯定是在用勺子挖土!因为建造的速度简直太慢了。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父母房子的外部框架完工后,内部装修也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有一天,当我和父亲走进那栋房子时,我们发现他们已经开始给家里的壁炉砌砖了,而且他们已经把砖砌到了齐腰那么高。我们两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盯着它看,然后面面相觑地说:“你有没有觉得它歪了?”
我们给包工头打了一个电话。他过来后,看了一眼,说:“确实是歪了。”然后,他命令工人们把它彻底铲平。
到了第二天下午,我们回来再次查看进度。我们从厨房那边的门走了进去,看了看对面的房间,又看了看家庭活动室和壁炉。壁炉已经重建到大约1.2米那么高了。我们站在原地,注视着它,然后又对彼此说:“它是不是又歪了?”
我们又给包工头打了一个电话。他开车过来一看,立刻说:“真不敢相信!他们怎么又把它弄歪了!”他又把施工人员叫了过来,让他们再次把它彻底铲平,然后重建。
几天后,我们又来了,当我们走进房子里,立刻就打量起这个“命运多舛”的壁炉,此时壁炉已经直达天花板,而且砌得非常直。我父亲禁不住问包工头,为什么第三次砌得这么好?和前两次差别如此之大。
这位包工头接着说了一些颇具深意的话,我至今难以忘记。他告诉我们,这个施工队很年轻,所以在第三次重新施工时,他亲自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工作。
事实上,这位包工头就很好地说明了圣经的作用和角色。不得不承认,我们在生活中总是缺乏经验,因为许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是我们头一次遇到的事。
在我们的信仰中,可没有“优秀毕业生”一说。事实上,在天国的这一边,也就是在地上,信徒是不可能从这所充满了痛苦、困难和成长的学校“圆满毕业”的。
神的话语是为了帮助我们构建生命的意义和盼望。神要使用祂自己的话语引导你。保罗在罗马书15:4所说的“教训”,对应的希腊文是“didaskalia”,它所包含的意思是:圣经是揭示圣洁生活的行为和内容的教学工具。换言之,圣经揭示了我们所信的是什么。但不要就此止步,圣经同时还揭示了我们当如何行事为人。
请记得,基督信仰的证据不在于你信的是什么,而在于你的行事为人。这个世界根本不会在意你信的是什么。对世人而言,你的圣经只是众多所谓的“圣书”中的一本。基督信仰令人信服的见证,不是这本圣书,而是将这本圣书运用并活化在你的生活中。
换句话说,这不是信条,而是你的品格!因此,要拥抱圣经!
其次,我们不仅要拥抱圣经,还要拥抱其他圣徒。当我们拥抱其他圣徒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并不是无家可归的。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5-7的经文:
但愿赐忍耐安慰的神叫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一心一口荣耀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当我们拥抱圣经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命永远都不会毫无指望。当我们拥抱其他圣徒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永远都不会无家可归。
保罗不仅仅是在呼吁我们接纳新信徒进入我们教会的团契,尽管这肯定也包括在他的呼吁中;事实上,保罗在呼吁所有的基督徒以最全面、最深刻的方式彼此接纳,以爱和理解彼此相待,就像基督接纳了我们一样。
在这一具体的背景下,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超越他们的偏见,尽管这种偏见植根于几个世纪的歧视、偏执和偏袒。然而,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我们总是希望归属于一个特定的群体。
我们不仅会积极主动地成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真的很喜欢成为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群体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我们就能代表这个群体本身时,我们最喜欢!因此,犹太人认为他们代表了基督信仰!而外邦人则认为,在这个恩典的新时代,犹太人并不能代表基督信仰。
大家有没有坐过头等舱?当地勤人员开始宣布:“现在请头等舱的乘客优先登机”时,你有什么感觉?你大概率会觉得自己是“超凡脱俗”的,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
几年前,我和我妻子还有我们教会的一个宣教团队飞往法国(France)。在那里,我们看望了一个我们支持的宣教基地和教会。在去往法国的航班中,我们坐的是经济舱。座位非常狭小,而且只有免费的花生可以吃,所以我那次吃了比一头大象还要多的花生。
然而,当我们回国的时候,我们在办理登机牌的柜台意外发现,航空公司不知道为什么把我和妻子分开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失误时,让我们先稍等一下,让他们找找看有没有两个在一起的座位,然后,他们出人意料地说:“不好意思,我们决定把你们二位安排在头等舱。”这可不是一趟附近城市往返的那种短途航班,而是从法国飞回美国罗利(Raleigh)的国际航班!
不瞒大家说,甚至在飞机起飞前,我们就已经喝上了雪碧。在正餐前,空姐还给我们提供热毛巾擦手。我们有一份菜单,其中包括巧克力慕斯甜点!我们的正餐用的是瓷器和水晶餐具。我不禁想起了在后面经济舱里只能吃冷三明治的其他三位同工。除此以外,我们还有各种杂志和报纸可供阅读,我们的座椅是真皮的,可以放平躺下。说实话,我觉得挺对不起那几位同工的!因此,我还专门过去问他们想不想换座位。
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我和我妻子觉得我们像是精英阶层。我们享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而我们周围的其他人却要花点钱才能享受到和我们一样的待遇。
雅各在雅各书2:2说:
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
出于人性,人们会说:“要对这个人区别对待。”我们认为这个人就应该坐在头等舱,换作教会,那他就应该坐在教会的后排。而其他人必须早点来,才能坐到最好的位置。
然后,又有一个穷人走了进来,你却对他说:“坐在我脚凳下边。”
对于这种现象,雅各问道:
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这就是我们的本性。难怪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本性。在这个全新的本性中,我们会发现:基督十字架下面的土地是平整的,人人平等,弟兄姊妹的情谊根植于恩典福音的救赎。换言之,我们的合一不是基于亚当的血统,而是基于基督的宝血;不是基于肉体,而是基于信心;不是基于我们的第一次出生,而是基于我们的重生。
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罗马书第十五章的前八节经文,你可以很容易地勾勒出一个健康教会的轮廓。这样的教会:
- 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避难所和力量(第1节);
- 注重教导,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建立和造就(第2节);
- 专注于基督的荣耀和为我们所作的牺牲(第3节);
- 注重鼓励,教导神的话(第4节);
- 注重合一,我们脚下的地是平的(第5节);
- 注重敬拜,信徒齐心合意地赞美神(第6节);
- 注重接纳,使基督的样式成为我们的榜样(第7节);
- 注重谦卑,主耶稣“仆人的灵”应成为我们的目标(第8节)。
这听起来像不像是一份工作,确实就是这样的!正因如此,如果你仍在寻找理想的教会,那你可能需要继续不停地四处走访下去。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拥抱一间理想的教会,而这段经文挑战我们的,是拥抱现实中的教会。
因此,罗马书15:7的经文也可以翻译为:你们要彼此拥抱,如同基督拥抱了你们一样。
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你认为基督接纳你,是因为你自己配得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不是恩典了!而是报酬!恩典是我们不配得的仁慈。恩典是在衣服上别上星星,冒着生命危险,却不求任何回报。正如罗马书5:8所说的,恩典是: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我们能给基督带来什么回报呢?与祂的荣耀、圣洁和公义相比,即使我们的义也如同污秽的破布(以赛亚书64:6)。然而,这正是恩典的意义所在。保罗写道,神就是这样向我们显明祂的爱的,就是在我们仍不断犯罪的时候,基督为我们死了。
事实上,我们不愿意拥抱其他圣徒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马克·麦克明(Mark McMinn)在他的《罪为何重要》(Why Sin Matters)一书中做了以下类比。他写道,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灯泡。一个可以发出50瓦的圣洁光芒,而另一个只可以发出25瓦的光。最“耀眼”的基督徒则可以发出200瓦的光。但在太阳面前,这些愚蠢的比较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保罗是在做最后且最终的呼吁。如果神,这位荣耀的圣子,已经向我们这些有需要、被污染、追求自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堕落、奉行自我主义、傲慢、扭曲、流浪和可怜的罪人显明了祂的恩典(事实上,这份清单还可以更长),我们现在怎么能不给予彼此恩典呢?因为我们如今是藉着“宝血、重生和一样的信”而切实合一的。
因此,要拥抱圣经,拥抱其他的圣徒!
第三,我们要拥抱至高神。当我们拥抱至高神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是软弱无助的!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想,如果教会要成为一个合一的身体,如果我们都要在衣服上别上星星,以此表明我们确实是一个新的族类(彼得前书2:9),如果教会中真的没有头等舱和经济舱的区别,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凭信心拥抱救主,那圣经对此是否有明确的教导呢?
难怪保罗会引用旧约圣经的三个主要部分,即律法书、先知书和诗篇,来支持这些主张。
- 保罗在罗马书15:9第一次引用了旧约圣经的经文: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
这里的经文出自撒母耳记下22:50,当时大卫正在歌颂神从扫罗王的手中将他救出来的恩典。他大声歌唱,是为了让外邦人和犹太人都能听到他对神的颂赞。
- 保罗在罗马书15:10第二次引用了旧约圣经的经文:
……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
这里的经文出自申命记32:43,当时,摩西呼吁外邦人与犹太人一起赞美神。
- 保罗在罗马书15:11第三次引用了旧约圣经的经文:
……外邦啊,你们当赞美主!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他!
这里的经文出自诗篇117:1,当时,犹太人和外邦人一起拥抱并赞美他们的主。
- 保罗在罗马书15:12最后一次引用了旧约圣经的经文:
……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
这里的经文出自以赛亚书11:10。换句话说,弥赛亚将出自耶西一脉,也就是大卫王的家族。所以:
- 在第一次引用中,犹太人在外邦人中赞美神;
- 在第二次引用中,外邦人与犹太人一起赞美神;
- 在第三次引用中,犹太人和外邦人一起赞美他们至高的主;
- 在最后一次引用中,至高的基督统治着所有因信而拥抱祂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这为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盼望啊!大家能想象得到,这一消息会在一世纪的教会里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吗?
换句话说,保罗所说的其实是:“在弥赛亚的王室中,在即将到来的国度里,有外邦人的位置!而对于那些有犹太血统的人来说,在基督的新妇,也就是在教会中,也有他们的位置!”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真的吗?确实是的!在2000年后的今天,在我们这间教会里,犹太人和外邦人就一起并肩敬拜神。
结论
怪不得保罗用罗马书15:13的祝词来结束这一部分的讨论: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在这美妙的祝词中包含着巨大的祝福!在结束这部分的讨论时,保罗发出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祷告:
- 你们不是毫无盼望的!因为
……使人有盼望的神……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
- 你们不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你们“因信”进入了神永恒的家。
- 你们不是软弱无助的!因为你们不是靠着自己的能力,而是:
……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因此,我们要:
- 拥抱圣经,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毫无盼望;
- 拥抱圣徒,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无家可归;
- 拥抱至高的救主,这样,在祂圣灵的能力中,我们永远都不会软弱无助。
好了,我们终于结束了“一些模棱两可的事”这一系列讲道。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灰色旅程”,而它的终点基本上就是它的起点,只不过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事实上,这些是最为重要的一些选择,它们能让我们即使在一些意见相左的问题上,也能和睦相处。这些选择是:
- 我们会选择拥抱圣经吗?
- 我们会选择拥抱圣徒吗?
- 我们会选择拥抱至高的救主吗?
这就是我们一同建造生命的方式,也就是将我们的生命建立在神恩典坚实的磐石上。
当我们尽情地闪耀着自己微弱的光芒时,不要忘记,我们属于我们荣耀的主,也就是神辉煌灿烂的独生子,祂以祂的恩典拥抱了我们。祂已经做出了选择,祂永远都不会离弃我们。
最后,让我们一同歌唱:
我心所望别无根基,
只有救主流血公义;
除此以外,空虚无凭,
只靠耶稣救主圣名。
我今立在基督磐石,
其余根基全是沙土,
其余根基全是沙土。
救主宝血立下恩约,
救我免为洪流吞灭;
虽然良友尽都离开,
我靠救主得慰心怀。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