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tracking softwareweb statistics
美好的期望

美好的期望

經過 Stephen Davey
系列: 罗马书 (Romans)

美好的期望

神圣的迷恋(第四部分)

罗马书15:20-29

 

引言

几十年来,查尔斯·麦考伊博士(Dr. Charles McCoy)一直在纽约州牡蛎湾(Oyster Bay, New York)牧养教会。作为一位单身牧师,他有大量的时间一边牧会,一边继续接受教育。他最终获得了七个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他七十二岁时,他所在的浸信会要求他从牧师的事工中退休。尽管万般无奈,他还是离开了讲台,离开了他几十年来忠心牧养的会众。

但实际上,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他那时写道:我一直在想,我的生命真的就这么结束了吗?我好像还没有真正做些什么。我在这间教会牧养了这么多年……又花了这么久的时间获得这么多的学位,但我并没有赢得多少人归主。

就在为他举办的退休晚宴后的一周,他遇到了一位宣教士,对方邀请他一起去印度(India)宣教。一开始,麦考伊博士以他的年龄为由推辞了。此外,他从未出过国,甚至没有走遍美国,更没有坐过飞机。他实在无法想象去印度宣教的情景。最让他担心的是,他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支持他去宣教。

然而,去印度的念头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最后,年满七十二岁、满头白发的查尔斯·麦考伊博士宣布,他下定了决心,要去印度。随后,他卖掉了自己的汽车和一些财产,买了一张去往孟买(Bombay)的单程机票。

他的朋友们都吓坏了。他们问他说:“如果你生病了怎么办?如果你在印度去世了怎么办?”他带着崭新的信心和勇气回答说:“从那里去天堂和从这里去天堂一样近。”

当麦考伊博士抵达孟买时,他身上带着钱包、护照、一袋子衣服和一本圣经。然而,所有这些物品在几分钟内就被几个非常狡猾的扒手偷走了。他只剩下身上穿的衣服和印度宣教士们的住址。

原来,一开始邀请他来印度宣教的那个家伙决定留在了美国,所以当他出现在宣教士们的家门口时,他们都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但他们还是请他进了屋,给了他一间小客房居住。

麦考伊博士急切地想为基督做点什么。经过两天的适应,他向那里的宣教士们宣布说,他要去拜访孟买市长。他的新朋友们劝他说:“别白费时间了。”因为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始终没能见到孟买市长。

但麦考伊博士为此向神祷告了一会儿,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而且他没有任何预约。到了孟买市长的府邸,他向接待员递上了他的名片,接待员仔细看了看,然后消失在一扇门后。等她回来后,她告诉麦考伊博士三点钟再来。

当麦考伊博士当天下午再来时,发现孟买市的一些最重要的市政领袖都参加了这个为他举行的招待会。看来,麦考伊博士高大的身材(他有一米九三)、引人注目的白发以及他名字后面的众多学位和头衔,给市政领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他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可能是美国总统的代表。”

在那次招待会上,麦考伊博士讲了足足半个小时,向众人分享了他的见证,讲述了耶稣基督。最后,众人礼貌性地为他鼓掌。在这之后,一位身着军装的男子向他走来,邀请他向他所在的军校学生演讲,原来这所军校相当于印度的“西点军校”(West Point)。在第一次演讲后,麦考伊博士又多次受到了这所军校的邀请。

很快,来自印度各地的邀请纷至沓来,于是他开始了一个巡回布道的事工。在加尔各答(Calcutta),他为中国信徒建立了一座教堂。他也应邀到香港(Hong Kong)巡回布道,甚至被邀请到那里居住和生活。在这之后,他又应邀到埃及(Egypt)和中东(Middle East),在这些地方,他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为主证道。

他一边旅行一边布道,在许多国家建立了教会,在学校里教书,对信徒进行门徒训练,在许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政要面前演讲。他的国际事工持续了十六年。最终,他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就在他离世归天前,他还在准备一场在市中心特别集会的讲道。

自查尔斯·麦考伊博士踏上了印度的土地后,他从未回过美国一次。

 

大家能想象得到他所面对的是多么大的挑战和变化吗?无论是在四十岁、五十岁,或者是七十岁,他都不知道神的计划是怎样的。如果神在麦考伊博士七十二岁的时候告诉他,祂对他接下来的人生是如何计划的,那他可能会当场晕过去。

这就很像先知但以理,他的人生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他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居然被扔进了狮子坑,甚至有些人认为他那时已经九十多岁了。这真是一条充满了惊喜的路啊!但神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我们。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清单。无论我们有没有把它们写下来,在我们的心里一定有一个类似的清单:

  • 我期望神在我的生命中做这三件事;
  • 我不希望经历这四件事;
  • 我期望神在我三四十岁时,在我的职业生涯上做这两件事;
  • 在我五六十岁时,这是我要住的地方和要做的事情;
  • 当我还上学时,我期待神为我做这两件事;
  • 我期望神为我的孩子提供这些事物;
  • 我期望神在我的财务上做这三件事。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原著,名字是《美好的期望》(Great Expectations)。这些期望可能确实是一些美好而伟大的事情。然而,如果这些期望没有实现怎么办?如果神为你准备了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办?而这正是发生在使徒保罗生命中的事。

 

保罗的痴迷

在罗马书第十五章中,保罗一直在分享他的内心、他的激情、他的痴迷。而在该段经文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从第20节开始,保罗开始向我们展示他的美好期望和他的计划。

就好像保罗翻开了他的“一世纪日程表”,然后向我们展示他在哪些地方用铅笔写下了具体的计划。甚至有些地方不是用铅笔写的,而是用那种永久性的、神奇的防水记号笔写下的。然而,在向我们展示他的计划之前,保罗再次表明了他的激情。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五章,我们一起来看罗马书15:20的经文:

我立了志向……传福音……

事实上,“立了志向”这一表述,无法完全表达出保罗在这里所使用的希腊词的力度。保罗在这里所使用的希腊词是复合词,意思是“爱和尊崇”(τιµη)。

因此,如果翻译得准确一些,保罗其实是在说,这就是他心中尊崇的爱,这就是他的激情、他的异象、他的痴迷!正如我们在这个系列的讲道中所论述的,保罗不仅痴迷于敬虔的生活、神的恩典和神的荣耀,他还对基督福音在全球的传播有着神圣的痴迷。换言之,他对大使命有着神圣的痴迷。

如果你问一个人热衷于什么,痴迷于什么,那你就会根据这个人的回答了解这个人的很多特点。如果是保罗,他一定会说:“我痴迷于宣讲基督的福音。”

保罗在罗马书15:21引用了先知以赛亚的话,将先知的话广泛应用于整个福音广传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保罗的时代,贯穿于整个教会历史,直到基督再来。

保罗一定会说:“我打算全身心投入!”他就像近代的一位名叫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的非洲宣教士一样,有人曾问他:“你想去哪里?”

他回答说:“任何地方,只要能推进福音的进程就好。”

利文斯通热衷于将基督的福音传到非洲。保罗也同样热衷于将基督的福音传遍当时的世界。在他的那本名著《罗马帝国的衰落与灭亡》(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中,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引用了一位名叫特土良(Tertullian)的教会领袖的话,他描述了福音在一世纪迅速传播的现象。特土良写道:我们是昨天才出现的一批人,但我们已经充满了你们的城市、岛屿、营地、宫殿、元老院和论坛。我们只留下了你们的庙宇。

此外,德国教会历史学家哈纳克(Harnack)也曾写道:基督教的大使命是通过那些非正式的传教士完成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美好的描述。这些人既不是职业的宣教士,也不是受过正式训练的宣教士,但基督的福音工作正是通过这些非正式的宣教士而完成的。今天,我们教会也组建了几支非正式的宣教团队。我相信我们的教会也充满了这样的人,即痴迷于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的人。

这就是保罗的痴迷。接着,他向我们揭示了他的目标,也就是他要前往的三个地方。

 

保罗的目标

在罗马书第十五章中,保罗向我们揭示了他的三个个人目标。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这些目标下面画上横线,它们包括:

第一个目标在第23节:……我切心……到你们那里。

第二个目标在第25节:……我往耶路撒冷去……

第三个目标在第28节:……我就要……往西班牙去。

我们再回来看一下第24节的经文,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是:

……当我去西班牙的时候……

可见,保罗有三个主要的事工计划:

  • 短期目标是去罗马的信徒那里(第23节);
  • 近期目标是去耶路撒冷(第25节);
  • 长期目标是去西班牙(第24节和第28节)。

 

保罗去罗马的短期目标

首先,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保罗所有的目标和计划都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实现。

请注意保罗在罗马书15:22是如何承认这一点的:

我因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

换句话说:“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把它从我的日程表上划掉。”

这里的“拦阻”或“阻碍”所对应的希腊词,意思是“切断”。这个词描述的是保罗那个时代的战争场景,当时的军队经常在道路上凿出深深的沟壑,这样一来,敌军就不得不停下来填平这些沟壑,然后才能让他们的马车走过去。我们常说的“路见不平”或“道路崎岖”,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

在写这节经文时,保罗想象着自己坐在马车上,全速驶向罗马,但因为道路不通,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一些别的事情总是不请自来,一些别的事工需要他的关注,一些别的信徒需要他的帮助,更别提他一路上经历的殴打、艰辛和船难了。

保罗在罗马书15:23给了我们一些线索,让我们大概知道他在去罗马的路上被拦阻了多久:

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

大家看到了吗?保罗说:“我渴慕到你们那里去,已经好多年了!”好像保罗总是因为一些事,不得不将他的日程表往后推几个月,然后用粗体字写上“去罗马。”然后,不了了之。于是,他又会往后推一两个月,再次满怀憧憬地写上“现在就要去罗马。”结果还是杳无音信,保罗就这么一连写了好几年。

也许在座的人当中也曾渴慕一件美善、虔敬的事,长达六个月、一年或好多年。在保罗的基督徒生涯中,保罗大部分时间都渴望去罗马。然而,当他最终抵达罗马时,那里却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他不是作为福音的先锋抵达罗马的,而是作为一个阶下囚。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

  • 如果你们认为基督徒已经接种了预防一切不幸的疫苗,那么一有生病的迹象,你们就会大失所望。
  • 如果你们认为一个人与神越亲近,他的计划就越有可能实现,那么你们一定会大吃一惊。
  • 如果你们认为顺服神就能保证可以过一种无忧无虑、毫无纷扰的生活,那你们最好系好安全带,因为你们一生中最惊险刺激的体验即将到来。

你可能从未遇到过如此多的麻烦,你可能从未陷入过如此多的麻烦,你可能从未制造过如此多的麻烦,但当你痴迷于高举耶稣基督的圣名、荣耀和福音时,你就会遇到如此多的麻烦。

 

保罗为什么这么渴望去罗马呢?

  • 因为那里是罗马帝国的首都。

明天下午,我将有幸前往罗利(Raleigh)的国会大厦(the Capital Building),在那里向许多牧师和政治领袖们讲道,我讲道的主题是“传讲神的话语对实现社会改革的重要性”。虽然我和其他三位基督教领袖对于这次讲道机会感到非常激动,但我还是无法想象保罗有多么渴望能在凯撒(Caesar)的宫殿里传讲福音,向那些罗马议院的元老和哲学家们,也就是当时世界的推动者和摇动者们传讲基督的福音。

  • 更重要的是,保罗希望帮助罗马信徒灵命长进。

保罗事实上在罗马书第一章就已经说过这一点了,大家还记得吗?到目前为止,我们才研读了罗马书六年的时间,我相信大家肯定都没有忘记,保罗在罗马书1:13说: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

换句话说:“我想参与你们的属灵成长。我想享受与你们一同灵命长进的喜乐。”

  • 因此,保罗之所以想去罗马,是因为罗马在帝国中的影响力;因为他对信徒的影响;第三,因为信徒对他潜在的影响。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24的经文:

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

中文当代译本把这节经文翻译为:

所以我想去西班牙的途中路过你们那里,稍作停留,享受与你们的相聚之乐,然后由你们资助我上路。

这里的“资助我上路”,在希腊文中是指在他人的旅途中提供帮助,包括提供食物和金钱,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包括陪伴而行,或者提供旅行的工具。因此,保罗是在公开请求信徒为他提供食物和金钱。从非常现实的意义上讲,这其实是一封呼吁支持宣教士的信。

相信那些曾经参加过短期宣教的肢体一定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当你决定好了参加短宣,你一定会拿出家庭电话簿,然后写信给你所有的姨姨、姑姑、舅舅、叔叔、侄子和外甥,你也会写信给你以前的教会、你的老师、你的每一个朋友,甚至是一些你已经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你会一边写信,一边祷告。当你把信塞进信箱时,你也会祷告。当你等待着他们的回信时,你还会祷告。

同样的,保罗其实是在写信给罗马信徒说:“我需要你们的资助。”毫无疑问,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为前往西班牙所需的支持而祷告。

保罗所采取的策略与我们时常在那些宣教士和宣教事工身上看到的策略一样,也许我们在为自己的宣教之旅筹款时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这也是我多年前读到过的一种策略,阿多尼拉姆·贾德森(Adoniram Judson)非常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这一策略。这位十九世纪中期前往缅甸(Burma)的伟大宣教士说:“当需要为事工筹集资金时,我既会祈求神……也会告诉神的子民。”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建议啊!我们当然可以告诉人们事工的需要,但我们最终依靠的还是神祂自己。

好了,我们已经讨论完了保罗想要去罗马的短期目标。

 

保罗的近期目标是去耶路撒冷

接着,保罗谈到了他的近期目标,那就是去耶路撒冷。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25-27的经文:

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份,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

当保罗给居住在罗马的信徒写这封信时,耶路撒冷的教会不仅遭受着巨大的迫害,而且非常贫穷。当时整个巴勒斯坦都在闹饥荒,由于不信的犹太人逼迫基督徒,许多基督徒失去了工作,还有许多基督徒被关进了监狱,这使得他们的家庭境况更加恶化。

此外,许多之前在国外居住的犹太人在来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时候归信了基督,他们决定留在那里,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一员。于是他们成了住在那里的信徒的客人,这也加剧了整体的紧急状态。哥林多前书第十六章和哥林多后书第八章记录了这次特别募捐的诸多细节。

我个人非常喜欢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五章中所使用的词,当提到这一次特别的捐款时(第26节),保罗在圣灵的感动下选用了“koinonia”这个希腊词,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团契”。说实话,保罗选了一个非常好的词,因为这次捐款不仅仅是金钱,不仅仅是把自己的小钱拿出来;它强调的是一种关系,是团契,是信徒彼此分享生命。

保罗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把这个捐项带给犹太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是由外邦信徒所捐赠的。在那个充满了种族偏见的时代,犹太人和外邦人的种族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这次捐款的意义非凡。藉着这次捐款,外邦信徒其实是在非常明确地表示:“我们与你们有血缘关系。这表达了我们与你们的共融和团契。”

这是对基督徒平等地位的有力证明。这也是对教会合一的最佳证明。保罗是想让每个信徒都知道:我们不只是许多独立教会的肢体,我们还是普世教会的肢体。

对于那些准备参加宣教旅行的信徒来说,你一定会发现,无论你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当你遇到其他地方的信徒时,都会有一种直接的亲切感,会有一种直接的团契基础。

保罗在罗马书15:28继续写道:

等我办完了这事,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

这里的“交付”指的是那种“诚信印记”。有一张来自保罗那个时代的莎草纸碎片上就提到了“为了保证其内容而封住了谷物袋”。

保罗其实是在说:“我要确保所有的钱都能安全到达耶路撒冷教会。”因此,保罗的短期目标是去罗马,他的近期目标是去耶路撒冷,但他还有一个长期目标。

 

保罗的长期目标是去西班牙

保罗的长期目标是去西班牙。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28后半节的经文:

……我就要路过你们那里,往西班牙去。

在罗马书15:24的上半节,根据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保罗说:

……当我去西班牙的时候……

假如我们能采访保罗,并且问他:“保罗,请问你认为神希望你在未来五年做什么?”

他一定会说:“我认为是带着这些捐项去耶路撒冷,在罗马待一段时间,建立那里的信徒,然后去西班牙开拓福音。”

保罗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开拓福音?因为西班牙产生了他那个时代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比如,罗马帝国的首相塞内加(Seneca)是西班牙人;罗马演说大师昆体良(Quintilian)来自西班牙;著名诗人卢坎(Lucan)同样也是西班牙人。也许保罗是想影响下一代的领袖,更有可能的是,保罗之所以这么想去西班牙,是因为西班牙被认为是文明世界的尽头。保罗想按照基督的吩咐,把福音传到地极。因此,保罗会说:“我要去西班牙!”

几个世纪前,先知约拿就曾试图逃往西班牙,因为他施城就在西班牙。但约拿最后也没能到达西班牙,而是被免费送到了尼尼微,发生了一个人们至今都无法相信的“大鱼的故事”。对了,所罗门也是从这里,也就是从西班牙的他施运来了金银、象牙、猿猴和孔雀(列王记上10:22)。

以上就是保罗的所有计划,但他永远也到不了西班牙。他后面去了耶路撒冷。使徒行传记录了保罗把捐款交给贫困的信徒的艰辛过程。

  • 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记录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在保罗到达耶路撒冷的一周后,来自亚细亚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煽动群众反对保罗。罗马士兵出面干预,阻止了他被杀害,但将他逮捕了。
  • 使徒行传第二十二章告诉我们,到了第二天,保罗在犹太公会,也就是犹太人的最高法院受审,被判处死刑。罗马士兵再次介入,使他免于被杀,但仍被关押。
  • 使徒行传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告诉我们,保罗被转移到了凯撒利亚,在那里被关押了两年。他最后请求向尼禄(Nero)皇帝上诉,并获得批准。
  • 使徒行传第二十七章告诉我们,保罗在士兵的看守下终于启程前往罗马,不料他的船在海上遇到了猛烈的风暴,他们在马耳他岛(Malta)遭遇船难。他们最终在马耳他岛过冬。
  • 使徒行传第二十八章告诉我们,他们最终抵达了罗马,保罗随后被软禁在了那里。那里的信徒可以到保罗的住处与他见面。两年后,他似乎暂时获释,但随后又被抓了起来,并最终被罗马皇帝尼禄处决。

保罗到最后也没能抵达西班牙。他的长期目标也从未实现过。至于他的短期目标,他虽然去了罗马,但无法在那里亲自建立教会,因为他是戴着锁链过去的。保罗没有体验过大多数宣教士的宣教生活,但他经历了殉道者的死亡。事实上,在保罗写罗马书第十五章的时候,这些事情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我们知道。

总之,保罗美好的期望都没有实现。他在这方面的祷告,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得到回应。他的渴望也没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样得以实现。

 

应用

也许在座的弟兄姊妹也有一些渴望没有实现。现在我就信徒的生活,提出三点非常简单而又普遍的思考。

关于美好期望的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在你期望你的生活可以腾飞的时候,它反而可能会被耽搁或延缓。

在事情结束前,神不会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用意!我们可能会非常气馁地说:“为什么要延误啊?为什么这条路被切断了,让马车无法继续前行?”我们会对主说:“主啊,我们走吧!我们去罗马!”

事实上,直到保罗回到天家,神才向他解释清楚。

记得有人曾如此写道:主既规划了人前行的脚步,也规划了他每一次的驻足不前。

当我们说我们相信神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其实就是在说,我们相信神并不需要向我们解释每一次的前行或停止。

 

 

 

第二点思考:你的生活可能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挑战。

谁能预料到突然出现的暴乱、审判、船难和监禁呢?也许保罗心里在想:“主啊,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怎么能忍受这么多年的监禁和阻碍呢?它们让我无法完成把福音传到地极的渴望!”

但就像保罗一样,神往往要等到我们深陷其中,才会让我们知道我们能忍受什么!神持续不断的恩典从来都不是提前量化出来的;它是根据我们每日的需求供给我们的,因为神的怜悯每早晨都是新的。

当保罗深陷其中,他的眼光就与他在罗马书第十五章的眼光大不一样了。在罗马被软禁期间,保罗写信给提摩太说:

你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见证为耻,也不要以我这为主被囚的为耻;总要按神的能力,与我为福音同受苦难。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1:8,12)

 

第三点思考:你的人生可能会转向一个你从未想过的方向。

通常情况下,直到最后一刻,神才会显明祂的心意。

顺便说一下,保罗认为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后来确实发生了。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29的经文:

我也晓得,去的时候必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而去。

这确实是真的。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千万不要认为基督丰盛的恩典意味着你将没有任何枷锁、困难或挑战,也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神的祝福总会让你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崎岖坎坷。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当保罗戴着枷锁抵达罗马时,他反而正在基督丰盛的恩典之中。

 

关于神在信徒生命中做事的三点思考

最后,我要就神在保罗和我们生命中做事的方式,谈三点思考。

首先,神并不总会为祂的决定辩护和解释,但祂要求我们无论如何都降服于祂。

其次,神并不总会为我们生命中出现的干扰给出答案,但祂要求我们信靠祂。

第三,神并不总会解释祂令人意外的计划,但祂要求我们在经历这些意外的计划时依靠祂。

而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经常会对神说:“主啊,我不明白。这些并不是我一开始为你制定的计划。我知道我为你制定的计划是什么!”

对此,神会回答说:“我也知道我为你制定的计划。而且我为你制定的计划,最终会给你带来永生和盼望!”

 

弟兄姊妹们,当我们美好的期望没有实现时,神仍然是无比美好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祂就是我们最大、最美的期望。

你知道吗?事实上,基督自己最后就成了保罗最美的期望,因此,他不再把去西班牙宣教,或去罗马布道视为他最美的期望。

正因如此,保罗才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写信给提摩太说:

到了日期,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们!(提摩太前书6:15-16)

 

添加評論

<李 id="name-container" class="text 必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