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我的姊妹留个位置!
给我的姊妹留个位置!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第一部分)
罗马书16:1-2
引言
就在几个月前,我收到了一封来自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的一位电台听众发来的电子邮件。他在邮件中写道:“斯蒂芬牧师!你一定要读读这个名为‘墓地里的山核桃’(Pecans in the Cemetery)的故事。”
在一个小镇的郊外,有一座墓地坐落在低矮的山丘上。墓地四周围着铁栅栏,栅栏旁边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长满了墓地的四周。墓地那里的地面从栅栏处缓缓向墓地顶端隆起,而一棵又大又老的山核桃树就坐落在墓地的正中央。
一天,两个年轻人从树上打了满满一桶核桃,他们坐在树旁,开始分核桃。其中一个年轻人说:“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正在他们分的时候,又有几个核桃从树上掉了下来,滚到了篱笆旁。
这时,一个小男孩骑着自行车,刚好路过那片墓地,他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于是,他放慢速度,下车查看了一番。果然,他清楚地听到了:“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
他无比确信那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被吓坏了的男孩急忙跳上自行车,向镇上骑去。就在拐弯的地方,他差点撞上一位拄着拐杖的步履蹒跚的老人。男孩大喊道:“赶快过来,你一定不相信我刚才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魔鬼和神正在墓地里平分所有的灵魂。”
那位老人说:“快别瞎说了,孩子!你肯定是幻听了!”但这个小男孩仍在坚持,为了不让这个孩子继续烦他,这位老人最终同意和他一起前去查看一番。
当他们来到栅栏边时,他们都非常清楚地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老人低声对那个小男孩说:“孩子啊!原来你说的都是实话。让我们看看能不能看清楚他们的样子。”
于是,他们两个人浑身发抖地,透过灌木丛向树下张望,却怎么也看不清魔鬼或神的样子。就在这时,他们又听到树旁传来对话的声音说:“你一个,我一个。好了,分完了。我们把篱笆旁的那几个也带走吧!”听完这句话,那位老人和小男孩一溜烟地跑了。据说那位老人比骑车的孩子还早了整整五分钟回到镇上。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幽默的小故事。幸运的是,我们的神不会与魔鬼做交易。祂也不会在墓地里和魔鬼平分灵魂。但一想到魔鬼会试图与神做交易,这确实会让人有些不安。事实上,一想到魔鬼居然知道我们的名字,这就有点让人不舒服了,不是吗?我们宁愿牠不知道我们是谁。
但反过来讲,一想到我们的主知道我们的名字,就令人心生鼓舞。而且这是千真万确的,根据启示录20:15的教导:所有因信基督而得救的人,他们的名字都被记在了羔羊的生命册上。
然而,不仅仅是我们的名字被记录在册,我们为基督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服侍都会被记录在册。换言之,洞察万事的神会因为我们为祂的荣耀而做的事,给予我们当得的奖赏。
希伯来书的作者就在希伯来书6:10鼓励圣徒说:
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他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因此,神知道你是谁,祂知道你的名字,祂会记念奉祂名所做的每一件善事。无论是多么微小或多么不起眼的事,神都不会忽视。神不会遗忘任何人。
这一真理在罗马书的最后一章也有所体现。当这位“恩典福音的伟大领袖”即将结束这份无疑是我们信仰的最主要的一份文献时,他开始敞开心扉,向圣徒们倾诉他的感恩和爱。
在罗马书第十六章,保罗一共提到了三十五个人的名字!这就好像他打开了自己的通讯录,然后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罗马所认识的、所爱的、为之祷告的所有人的名字。事实上,鉴于他从未去过罗马,这一点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这些人都是保罗在旅行布道的过程中遇到的人,或者是他在其他地区带领信主的人,不过他们现在都住在罗马。显然,保罗一直在跟进他们生命的景况,了解他们的状态和服侍的情况。那时可没有什么电话和电子邮件!
一位作者曾说过:保罗一定非常投入地收集关于这些信徒的一切信息……因为他对神的圣徒有着深切的爱和关心。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这样的场景,当他在港口的船上与旅客交谈时,他会问他们说:“你刚从以弗所过来?你之前在特罗亚?那你知道耶路撒冷的信徒吗?哦,原来你是个水手……那请告诉我,你认识一个叫亚居拉的水手吗?”
保罗能叫出许多信徒的名字,也许他们的名字就写在他与羊皮纸和书籍放在一起的祷告清单上。也许,当保罗即将完成这封书信时,他把这个祷告清单拿了出来,作为参考和提醒。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将点名问候十七位弟兄和九位姊妹,将问候两对夫妇和五位归信基督的奴仆,还要问候五个群体以及两个特定的家庭。
如果我们对这三十五个人进行一次群体调查,那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保罗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因为他同时问候了弟兄、姊妹、自由居民、犹太人、富裕的人、有名望的人以及外邦人和奴仆。
保罗的致意和问候包括赞美和感恩。他提到了四位姊妹,并且非常具体地赞扬了她们为基督事业的辛勤工作。他也赞扬了一对夫妇为他冒了生命的危险,并称赞了几间家庭教会。保罗还特别提到了他带领归主的第一批人的名字,向他们问好。
他把这些人称为“弟兄姊妹”、“亲爱的”、“同工”和“杰出的基督徒”。然后,保罗还鼓励他们代替他互相拥抱和亲吻。因此,保罗可不是那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呆板神学家,他也不是那种关心原则胜过关心人的书呆子。
事实上,神藉着保罗鲜活的个人特质,在罗马书第十六章宣告:祂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当然了,神也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神似乎在罗马书第十六章说:“每个人都很重要,包括你!我知道你的名字。我看到了你为我的事业所做的一切。你是我的同工,我所爱的人。我已经把你的名字记在我的通讯录上了。无论你搬了几次家,我都清楚地知道你在哪里。”总之,神不会忽略任何一个信徒。
在1880年的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詹姆斯·布莱克(James Black)正在主日学的班上点名。学生们通过引用当天的经文来回答点名。
不过,其中一名14岁的学生在点名时没有回应。原来她生病了,十天后死于肺炎。
后来,当詹姆斯在课堂上说起这件事时,他表达了这么一个想法:错过主日学的点名是一回事,但他希望并祷告的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天堂点名时做出回应。
就在那天下午,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坐下来写下了这样的歌词:
主耶稣再临那日必要高声吹起号筒,
那永远光明清白华丽的早晨,
凡世上得救的人一同相会在主明宫,
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罗马书第十六章就是天堂点名的缩影,它本身就是一场讲道:在基督里蒙神所爱的弟兄姐妹的名字永远都不会被遗失。因为神知道,神看到,并且神眷顾。
特别举荐:非比姊妹
好了,我们的引言部分到此结束!请大家一起打开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六章。在罗马书16:1-2,保罗以一个非常特别的举荐作为开始:
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姐妹非比;她是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请你们为主接待她,合乎圣徒的体统。她在何事上要你们帮助,你们就帮助她;因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我。
事实上,光是通过“非比”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关于非比姊妹的一些事了。她的名字是“菲比斯”(Phoebus)的阴性形式,而“菲比斯”是阿波罗神(Apollo)的名字之一。对于身为异教徒的非比的父母来说,用希腊神话中的主神之一的名字为自己的女儿命名,这无疑是一种荣耀。
据说阿波罗是宙斯(Zeus)的双胞胎儿子之一,被认为是掌管音乐和诗歌的神。他也是光明之神,被称为“菲比斯”(Phoebus),意思是“光辉”。而这个词的阴性形式,翻译过来就是“非比”(Phoebe)。
显然,在非比出生时,她的父母非常激动,认为她能给人们带来音乐、欢乐和光明。因此,他们以这个异教神明的名字,命名了他们的女儿。
由于忠诚的犹太人通常会避免使用异教神灵的名字为自己的孩子命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她的父母是外邦人。
事实上,我们没有太多关于非比归信基督的记录,但鉴于她与哥林多东部港口的坚革哩教会有联系,我们可以推测她确实归信了基督。坚革哩教会应该是哥林多教会的一个分堂。在保罗在哥林多教会服侍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很有可能亲耳听过保罗传讲福音。
保罗显然对她很了解,因此他们很可能彼此认识,并且一起服侍过。因为保罗在罗马书16:2提到:她曾以某种方式亲自帮助过他。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一点是,保罗在罗马书16:1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隆重介绍了非比姊妹:
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姐妹非比……
考虑到头两节经文特殊的位置,保罗将非比与那些要问候的罗马信徒,和那些要问候罗马信徒的哥林多信徒区分开来,几乎可以肯定,非比就是那个将保罗的这封书信亲自送到罗马信徒那里的人。
那时,非比正在前往罗马,将受到罗马信徒的接待。事实上,她必须是个富有的女性才能各地旅行,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富有的人才能这样做。她很可能有一些随行人员,因为在当时女人单独旅行是闻所未闻的。因此,非比很有可能是个寡妇,或者单身。
如果我们把这些线索都拼在一起,那么保罗当时已经写完了他的书信,而非比刚好有事要去罗马,所以保罗把信交给了她,托她把信送到罗马。保罗在信中特别嘱咐教会要帮助她、接待她,热情地欢迎她。
总之,这位在希腊异教文化的奢华环境中长大的、虔诚崇拜偶像的外邦人,归信了基督,而且现在成了保罗派往罗马的“使者”。
对此,一位作者曾写道:“她那时(带着)基督教神学的未来。”
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他写道:“从未有过如此沉重的重负被如此温柔的双手承载着。教会几个世纪的神学历史,就写在她随身带着的手稿中。宗教改革就放在她的行李中。”
保罗对非比的三个描述性词语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保罗使用了三个不同的词来描述非比姊妹。
第一个词:“姐妹”。
保罗这是在提醒罗马教会:虽然我们在肉体上可能有不同的父亲,但我们在信仰上只有一位父亲。在基督的大家庭中,不应该有陌生人。既然我们同是天父的儿女,我们当然就是彼此的弟兄姊妹。
保罗曾在提摩太前书5:1-2对提摩太说:
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劝少年妇女如同姐妹……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在地上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是暂时的,但我们在天上的属灵家庭却是永恒的!这个事实应该影响我们在地上彼此相待的方式。可问题在于,教会可能会变成一个封闭的小社会,那些从外面进来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印象:没人在意他们,他们也不受欢迎。当有人占了某位老信徒的座位或停车位时,他就会变得非常不高兴。
就在几周前,一位牧师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说他们的教会终于开始发展壮大了。他已经在那里服侍了许多年,一直都在殷勤地教导圣经,制定了使教会容纳更多人的计划。感谢主!人们开始涌入这间教会,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和老信徒们坐在一起,托儿所里满是婴儿,走廊里的小朋友也跑来跑去。但有那么几天,这位牧师带着他们一家人去度了一个短暂的假期,结果回来后发现,教会的执事们已经投票罢免了他,因为他把太多人带进了教会,给原来的信徒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我不禁在想,这些执事们如果上了天堂,他们又会在那里做些什么呢?这也让人不禁要问,对于这些在地上从未完全领悟真理的圣徒来说,在天堂里又会给他们安排什么样的补习班呢?因此,保罗其实是在说:“在你们的聚会中,在你们的心中,再为一个人、为我的姊妹留个位置!”
说实话,在我读了我们教会的一位教学人员抄送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后,我无法表达自己对我们教会的一位母亲感到多么骄傲。这位母亲有着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善待他人的灵,即使有时她的孩子被挤了出去也毫不介意。
这位母亲在邮件中写道:“我是每个周日早早来教会排队等候进入幼儿主日学的家长之一,我想感谢你们,因为每一次的排队等候都是那么的值得。”我本以为她会抱怨说:“真不敢相信你们让我们等这么久!”但她写的却是:“……感谢你们,因为每一次的排队等候都是那么的值得。”
她接着在邮件中写道:“两周前,我们没能让儿子顺利进入班级,我知道儿子有多喜欢待在那里。当我告诉他说那个班级已经满员了时,他开始哭泣。我也为自己没能早点过来而感到自责。我儿子已经两岁半了,这周当我们把车停在停车场时,他就催促我说:‘快点,妈妈!快点!我们班又要满员了!’”
她还写道:“我只是想通过这封邮件鼓励你们、感谢你们,为着你们在那些小小的心灵中所做的美好的事而赞美我们的主。”这是不是很棒的一封邮件?我想,这个姊妹所持的观点就是:基督的身体就是神的家庭。因此,她希望自己的家庭越来越兴盛!
我个人认为,保罗有点担心非比可能在罗马得不到她所需要的接待。说实话,保罗自己也不太了解这个罗马教会的特点和个性。但他知道,他们在让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和平相处这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烦。
而现在这位特殊的姊妹要来了,她带着保罗的书信,穿着名贵的衣服,她的名字还是个希腊神明的名字。相信当非比出现时,所有的人都会转过头来,好好地打量她一番。然后,人们可能就会开始窃窃私语,对非比评头论足。
因此,保罗才会在一开始就说:“我向大家举荐我的姊妹,同时也是你们的姊妹!她是我们家庭的一员。”
我们再来看一下保罗在罗马书16:2的措辞有多么强烈:
……请你们为主接待她,合乎圣徒的体统。她在何事上要你们帮助,你们就帮助她。
保罗之所以写下这样的嘱咐,是因为不确定那里的信徒是否会自发、合宜地接待非比姊妹。因此,保罗其实是在说:“我要你们为我的非比姊妹留个位置,因为她也是你们在信心中的姊妹!”
第二个词:执事。
保罗用来描述非比的第二个词是“执事”或“仆人”。
保罗在罗马书16:1说:
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姐妹非比;她是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
而吕振中译本则将这里的“执事”译为“仆役”。
“执事”或“仆役”的希腊词是“diakonos”。在这节经文中,这个词是中性的,是“仆人”的统称。这个词还出现在了:
- 约翰福音2:5-9:当耶稣把水变成酒时,这个词用来指那些把水倒出来的“用人”;
- 出现在罗马书第十三章的前面部分:这个词用来指世上的政府官员,他们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或者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他们就是“执事”,只不过他们显然不是教会里的执事。事实上,根据罗马书第十三章的上下文,他们甚至没有蒙恩得救;
- 这个词还出现在罗马书15:8:耶稣基督也作为“diakonos”的身份降临,即作为犹太人的执事。
在教会最初的几个世纪里,女执事的角色是出于实际需要,而非圣经的命令而设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些女性被任命为女执事,专门照顾病人和穷人,接待路过的陌生人,甚至照顾囚犯。她们还负责协助其他女性信徒受洗,对刚刚信主的姊妹进行门徒训练。
由于“diakonos”这个词没有阴性形式,而且由于这个词的用法多种多样,因此很难界定“女执事”这一正式选举产生的圣职的存续问题。然而,在一间符合圣经的教会,如果有男性长老担任教会的牧师和监督,有男性执事服侍教会整体,那么就可以增加女执事的角色,与之并肩服侍。可以在各种服侍中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参与服侍的姊妹,而且不会违背圣经的教导,因为圣经将权柄托付给了教会的长老,并将服侍托付给了教会的执事。
据我所知,尽管圣经并没有明确规定,甚至没有明确定义,但在一些灵命良好的教会中,都会选择设立女执事的圣职。但无论灵命良好的教会是否正式规定并设立了女执事的圣职,我都相信,每一间有果效且不断长进的教会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姊妹在教会中殷勤地服侍基督,那么那间教会可能连一个正常的周末都撑不过去。怪不得服侍是每一次聚会的主要内容。
事实上,使徒彼得就曾教导教会里所有的弟兄姊妹都要服侍,他用到的词就是“diakonos”的动词形式。他在彼得前书4:10其实是在说:“要使用你们所领受的恩赐彼此服侍,彼此作仆人。”
只有当每个信徒(无论头衔是什么)都作仆人时,教会才会运作、发展和进步。教会不是靠少数“伟人”的大能大力推动的,而是靠神众多普通的仆人一点一点地推动的。
非比在她的家乡教会中是一位杰出的执事。我们虽不知道她具体做了什么,但我们知道的是:她在坚革哩教会服侍,谦卑地满足她属灵家庭的各种需要。
有一次,世界著名的中国宣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or)被邀请到澳大利亚(Australia)的一间大型教会演讲。主持人用非常优雅的赞美之词,隆重地介绍了这位宣教士。他向广大会众讲述了戴德生在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最后,他把戴德生描述为“我们伟大的演讲嘉宾”。
当戴德生走上演讲台时,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说:“亲爱的朋友们,我只是我们伟大的救主的仆人。”
除此之外,保罗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在信心中的姊妹。
第三个词:支持者。
保罗用来描述非比的第三个词是“支持者”。因此,非比是姐妹、执事和支持者。
请大家再来看一下罗马书16:2的经文:
……因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我。
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帮助”指的都是“女资助人”,就是另一个人的资助者。保罗其实是在说,非比曾在经济上支持了许多人,也包括他自己。
想象一下,非比用她的财富支持了教会,也支持了这位名叫保罗的旅行宣教士。她或许在礼拜结束后把一个装有现金的信封塞给了保罗,或者她给保罗寄去了一张信用卡,并附上了一张支票来支持他的宣教。
在做这些事时,非比并没有大张旗鼓,也不求任何回报,就这样,菲比事奉并支持了耶稣基督的福音事业。我敢肯定的是:当保罗在信中提到她的名字时,她一定会大吃一惊!
结论
保罗的这番举荐仿佛拉开了时间的帷幕,让我们得以稍稍体验一下将来的那一天。在那一天,凡属基督并致力于推动基督福音事业的每一位姊妹、每一位仆人、每一位支持者,都会被点名,得到耶稣基督本人的认可。因此,我们最大的鼓励或许就是:要牢记,神不会忘记。
有一位诗人曾如此写道:
天父,我今天该在哪里工作?
我的爱该在哪里温暖、自由地流淌。
然后祂指着一个小小的地方,
对我说:“帮我照看一下。”
我赶紧回答说:“哦,不,不要这个!
为什么要照看它呢?无论我做得有多好,
都没人会看到,
我可不要照看这个小地方。”
祂说的话并不严厉,
温柔地回答我说:
“哎,小家伙啊!你扪心自问一下。
你到底是为他们工作,还是为我工作?
拿撒勒不也是个小地方,
加利利不也是个小地方吗?”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罗马书第十六章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蒙主所爱的人啊!你们的支持不会被遗忘;神的仆人们啊!你们的好行为不会被遗忘;在基督里亲爱的朋友们啊!你们的资助也不会被遗忘。永远都不会被抹去,不会在神认可的眼中褪色。无论你们的支持、好行为和资助是在大地方,或是在像加利利、坚革哩,或者美国凯里(Cary)这样的小地方。有一天,当天堂开始点名时,我们的救主都会对我们说:“做得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当詹姆斯·布莱克(James Black)在完成这首如今被数百万人传唱的赞美诗的歌词时,他写下了最后一节。说实话,每当我读到这节歌词时,我都不禁会想起非比和保罗对我们所有人的挑战:
我们应从早到晚为主殷勤做工等待,
我应当传扬耶稣奇妙恩爱,
那时主派我职分已尽行完应走路程,
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我们一定认为这首赞美诗是由一位美国南方人写的,因为他用“yonder”这个词来表达“那边”!但实际上詹姆斯·布莱克出生于纽约市(New York),并在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长大。
那么,“那边”到底是哪边呢?我想,“那边”也就是“yonder”这个词,代表的是某个遥远的地方,我们虽无法想象那里到底有多远,但我们都知道:我们想到那里去。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那正是我们想去的地方。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