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三等票”
选择“三等票”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第二部分)
罗马书16:3-5
引言
就在上周,我们教会的一位同工给我分享了一篇文章,那是她在预备姊妹学习小组的材料时发现的。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关于十九世纪早期“马车旅行”的文章。我对此还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发现那确实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旅行时代。
在当时,有一家公司垄断了马车市场,那就是阿博特·道宁公司(Abbot Downing)。他们制造了一种名为“康科德”(Concord)的马车,可容纳九名乘客,这也是当时全美国使用的头号马车。该马车由一位车夫驾驶,驾驭着一支由四至六匹马组成的马队。
康科德为乘客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座位选择。最好的座位在第一排的长椅上,最靠近车夫,这里的颠簸也最少。而最差的座位是在中间的长椅上,也就是所谓的“跳跳座”。在这个座位上,靠背通常是后座其他乘客的膝盖。这也使得最后排的座位变得拥挤和不受欢迎。总之,无论乘客坐在哪里,这都是一种尘土飞扬、拥挤不堪、无比艰难的旅行方式。
每隔十六到二十公里,就有一个驿站,人们可以在那里下车休息。许多驿站甚至还为乘客提供简餐。而马车旅行最大的危险就是遭到印第安人(Indians)的袭击,或被强盗劫持。因为那时的马车既是“邮递员”,也是银行之间的“运钞车”。每年,都有将近三百辆马车被抢劫。
出于安全的考虑,马车公司开始派遣另一名安全人员全程陪同,他们被称为“猎枪手”(shotgun)。著名的猎枪手包括怀特·厄普(Wyatt Earp)、詹姆斯·希科克(James Hickok)以及比尔·科迪(Bill Cody)。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津津乐道这些猎枪手,也就是那些与车夫一起骑在马车前面的猎枪手。
在我自己研究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份原始的乘坐马车的规则清单。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 在寒冷的天气里,不要穿过紧的靴子、鞋子或戴过紧的手套乘车。
- 出发前要洗脚(我想这是为了其他乘客着想!)。
- 不要吸浓烟,尤其不要一大早就吸。
- 不要说脏话,睡觉时不要靠在邻座的身上。
- 出发前不要给头发抹油,否则会粘上大量灰尘。
- 不要抱怨食品站的食品不好,公司已经提供了能拿得出手的最好食品。
- 在脖子上系一块丝绸手帕,既能防尘,又能防止晒伤。
- 如果马队里的马跑掉了,不要跳出来,因为十有八九你会受伤。坐着别动,见机行事。
- 在到达下一站之前,不要问离下一站还有多远。
- 期待在本次旅途中经历烦恼、不适和艰辛。如果你失望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经历烦恼、不适和艰辛,那就感谢神吧!
听到这种描述,我们中间还有人想去旅行吗?大家能想象到空姐告诉我们,飞机上的食物难以下咽吗?好吧,好像不用她告诉我们就已经知道了!但想象一下,如果她告诉我们说,飞行途中有25%的概率会被抢劫,或者我们应该做好经历各种不适和困难的准备!那我们谁还会买票呢?
对了,关于乘坐马车出行,我还想说一件事。如果你和成百上千的美国人一样,出于特定的原因,最终决定冒着生命和健康的危险乘坐马车出行,那么你还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车票的信息。马车车票有三种选择:头等票、二等票或三等票。车票并不决定你坐在哪里,而是决定了当马车陷入泥潭时,你应该做什么。
如果你持有的是头等票,那么当马车陷入泥潭时,你可以继续坐在座位上。如果你持有的是二等票,那你就需要下车,然后与马车并排行走,直到马车驶过泥潭地带。但如果你持有的是三等票,那你不仅需要下车,还需要推着马车通过泥潭地带。
相信我们都已经想到了,只有那些最贫穷或最不幸的旅客才会买三等票。三等票的乘客大概率会祈求天气干旱一些,这样他们就不用下车推车了;而其他车票的乘客则会祈求下点小雨,这样尘土会小一些,天气也会凉爽一些。
事实上,马车的类比也适用于普罗大众。
在许多人看来,成功意味着:当其他人需要下车推车时,你仍旧可以坐在座位上。或者说,成功意味着被人服务,而不是服务他人;意味着不会弄脏自己的手和鞋子。总之,你稳坐头等舱,让别人忙东忙西就好。
没有人会选择三等票。谁会选择让自己的旅途更加艰难?会自愿在泥泞中推车前行呢?谁会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旅途变得更令人烦恼、更加不适、更加劳苦呢?
但我深信的一点是:如今的教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些自愿购买三等票的基督徒。换言之,这些基督徒不仅仅在唱着:“使我成为仆人,谦卑又温柔”,而是愿意让自己的鞋子沾上泥巴。
在今天的讲道中,我想介绍一对出现在神的表彰名单上的夫妻。在使徒保罗将要提到的其他三十多个人中,他们夫妇是第一个被提到的。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六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罗马书16:3的经文:
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
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同工”的希腊语是“sunergos”,由此也衍生出了我们的英文单词“synergy”即“协同作用”。这个词指的是:不同的组成部分单独工作无法取得多大的成就,但当它们协同工作时,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保罗其实是在用这个词说:“我和这对夫妇之所以能为主做这么多的福音事工,完全是因为我们彼此同工协作。”
首先,我们要回答两个关于百基拉和亚居拉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他们是谁?
第二个问题:他们在哪里以及是如何与伟大的使徒保罗同工的?
百基拉和亚居拉是谁?
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百基拉和亚居拉是谁?简单来说,他们是一对夫妻;但从真正的意义上说,他们是一支参与服侍的义工团队。这对夫妇在圣经中一共出现过六次,每当这对夫妇出现时,他们都是一同被提到的。路加在使徒行传中提到过他们三次,保罗也提到过他们三次。
总的来说,百基拉和亚居拉展现了一对基督徒夫妇的美好形象,他们不仅允许彼此事奉神,而且还鼓励彼此多多事奉神。从圣经给我们的线索来看,这对夫妇是通过在教会中担任义工来参与服侍的。
没有任何经文表明他们有过孩子。事实上,从他们能够迅速收拾好行李,然后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的情况来看,他们很可能从未生过孩子。
这个姊妹的名字叫百基拉(Prisca)。罗马书16:3首次提到了她的名字。这是一个非常正式的拉丁名字,当然也可以用更加非正式的形式来称呼她“Priscilla”。
有趣的是,尽管保罗有段时间住在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家里,但他也总是称她为“Prisca”,也就是她更加正式的名字。而路加则总是用她更为个人化、生活化的名字,即“Priscilla”来称呼她。其实这很正常,作为单身人士的保罗,在提到别人家的女主人时自然应该谨慎一些,因此他在写给教会的书信中对她表示尊重,甚至有点刻意保持距离的意思。
亚居拉也是一个拉丁名字,意思是“鹰”。他是一位慷慨、成功的商人,与妻子一起创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生意。百基拉和亚居拉住的房子很大,围绕着一个宽敞的庭院,这样的布局在那个时代是很常见的。他们的院子足够大,大到可以容纳以弗所教会的聚会,后来也能容纳罗马教会的聚会。
虽然我们不知道保罗是怎么认识亚居拉的,但我们知道,在犹太会堂里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不仅男人和女人要分坐两边,而且男人们也要按其职业或行业分组就座。由于保罗的职业是搭帐篷,而亚居拉做的也是帐篷生意,因此他们可能是在会堂里相邻而坐时相遇的。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偶遇都不是偶然的!
百基拉和亚居拉在哪里以及是如何与保罗同工的?
圣经给我们呈现了四个场景,在这四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基拉和亚居拉是如何与保罗同工的,或者为了他们所爱的福音事业而殷勤做工的。
第一个场景:哥林多。
路加在使徒行传第十八章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场景的细节。请大家把圣经翻到使徒行传第十八章,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原因把这对夫妇和保罗带到了同一个城市。
路加在使徒行传18:1-2写道: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
原来,罗马皇帝革老丢(Claudius)厌倦了犹太基督徒和犹太非基督徒之间的冲突和争论,于是把犹太人都赶出了罗马。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曾提到了革老丢的这一命令,他在书中写道:“由于犹太人在克里斯图斯(Chrestus),也就是在‘基督’的煽动下不断制造事端,所以他把他们驱逐出了罗马。”
换句话说,为了摆脱因“克里斯图斯”(Chrestus)或“克里斯托斯”(Christos),也就是“基督”(Christ)而不断发酵的宗教争论,革老丢颁布了后世所熟知的《拿撒勒法令》(Nazareth Decree),将所有的犹太人都赶出了罗马。
对百基拉和亚居拉来说,被逐出自己的家门和自己的生意场所必定是非常难过和沮丧的。然而,神却是为了让他们得益处,并最终使教会得益处。一位作者曾写道:“当革老丢把他们夫妇赶出罗马时,他反而把他们投放到了与使徒保罗亲密的关系中。”
这无疑是神的旨意。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节经文并没有说百基拉和亚居拉是基督徒,只是说保罗在会堂里遇见了她们,因为根据使徒行传18:4的经文:
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腊人。
因此,当他们夫妇抵达哥林多时,可能还是不信主的犹太人,但他们碰巧遇到了恩典的使者。使徒行传18:3说:
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做工。
保罗那时没有地方住。显然,百基拉和亚居拉比他早些时候就被流放出来了,已经在哥林多做起了帐篷生意。他们显然也非常乐意找到一个曾制造过帐篷、现在又需要一份工作的工人,于是他们收留了他,并给了他一份工作。可见,他们先是因为共同的行业关联在了一起,后来又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大家想象一下,保罗一共花了多长时间把这对夫妇引向福音?这就好比邀请葛培理(Billy Graham)住在你家。想象一下,假如使徒保罗每天晚上都会和你共进晚餐,或者一整个下午你都和使徒保罗待在一家商店里,他一定会不停地向你传讲福音的美好。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保罗与百基拉和亚居拉相处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们夫妻二人对神的话语和恩典的福音变得“无比娴熟”,以至于这对夫妇后来单枪匹马地纠正了一位名叫亚波罗的杰出的旧约学者,指出了他在神学上的纰漏。
在提摩太和西拉最终把宣教经费送到保罗的手中后,他就停止了搭帐篷的工作,开始全职在哥林多传福音。使徒行传18:5告诉我们说:
……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换句话说,保罗告诉他们耶稣就是弥赛亚,是受膏者,是道成肉身的神。
有趣的一点是,虽然我们不知道保罗是不是从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家中搬了出去,毕竟他现在有钱了,可以不再以搭帐篷为生了,但我们知道的是:当保罗离开哥林多前往以弗所宣教时,他并不是独自前去的!当保罗出海启航时,大家猜谁跟着他一起去了?对了!正是百基拉和亚居拉。
第二个场景:以弗所。
到了以弗所,百基拉和亚居拉再次作为义工参与了那里的福音事工。我们在后面的经文中可以读到:保罗把他们留在了以弗所,让他们帮助开启一项新的事工。
同样的,当百基拉和亚居拉在会堂的时候,一个特别的人在安息日出现了。但这一次,向他们传福音的不是保罗,而是一个名叫亚波罗的人。最后,百基拉和亚居拉反而向他传了福音。请大家一起来看使徒行传18:24-25的经文: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历山大,是有学问的,最能讲解圣经。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
换句话说,亚波罗知道耶稣是弥赛亚,甚至可能知道耶稣曾受过先知约翰的施洗,他也许还知道基督作为神羔羊的说法得到了先知约翰的证实。然而,他并不了解圣灵的降临和教会这个新生命体的建立;他并不真正明白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赎大工;而且也不明白圣灵的职分,也没有听说过任何为了造就和建立教会而行使属灵恩赐的事,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总之,在许多方面,亚波罗仍活在旧约时代。
使徒行传18:26继续告诉我们说:
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换句话说,百基拉和亚居拉向亚波罗做了更充分的解释,他们把福音故事的其余部分都讲解给他听。他们先是把他带到一边,并没有当众让他难堪。他们没有在聚会的过程中大喊大叫,也没有在聚会结束后对他严厉批评。显然,百基拉和亚居拉热情地邀请亚波罗到他们家做客。或许亚居拉那天烤了猪排和热狗,以此来说明旧约时代的结束和新约时代的开始。
这对原本制造帐篷的善良夫妇,邀请了一位犹太拉比到家里做客,而这位拉比有充分的理由不去听他们的讲解。正如圣经所说,亚波罗通晓经文,他“最能讲解圣经”。此外,他曾在埃及的亚历山大(Alexandria)接受高等教育。在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图书馆就坐落在亚历山大,里面藏有近百万册书籍和羊皮纸。这是欧几里得(Euclid)和斐洛(Philo)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即《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就是在亚历山大翻译的。我们的主耶稣和使徒保罗都曾引用过这一译本。
路加在使徒行传18:24写道,亚波罗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毫无疑问,他一定读过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名著《修辞学》(Rhetoric)。他能让所有的听众为他倾倒。路加还在使徒行传18:25说,亚波罗“心里火热”地宣讲有关耶稣的事。
“心里火热”的意思是“燃烧着的”或“滚烫着的”。毫无疑问,亚波罗体现了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对布道的定义,就是“燃烧着的逻辑”。
那场讲道结束后,所有的人都在称赞亚波罗。然而,在那个星期六早上的会堂大厅,有一对相当执着的夫妇在等着他,他们邀请他来家里共进晚餐,他们的盛情难却。
亚波罗果然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来到了他们的家。更为重要的是,他认真聆听了这一对夫妇更加详细的讲解。百基拉和亚居拉曾受过使徒保罗良好的门徒训练,然后,他们又一起对亚波罗进行了一次门徒训练。
顺便说一句,这也说明了亚波罗身上的许多特点。比如,他有恩赐、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言善辩、令人印象深刻、有说服力,但在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他的谦卑,事实上,他的这种品质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的这对夫妇只不过是做帐篷的。毫无疑问,亚波罗本可以拒绝他们,然后去参加某位首席拉比的晚宴,或者到某个达官贵人的家中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然而,我们甚至都可以想象到那个情景,亚波罗乖乖地坐在那对夫妇的饭桌上,听他们给他讲解恩典福音的下一个篇章。我确信,亚波罗永远都会庆幸他自己那时愿意聆听这对夫妇的教诲,是他们彻底改变了他的生命。
亚波罗听得很认真,而且学习得很好!他后来去了亚该亚,又去了哥林多,他在那里的事工成为一段传奇。他也在那里的教会中被主大大使用。保罗后来在给哥林多信徒的信中说,他在哥林多负责撒下福音的种子,亚波罗负责浇灌,然后神使它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哥林多前书3:6)。
但百基拉和亚居拉在以弗所的事工还没有结束。我们都知道,过了一段时间后,保罗再次回到了以弗所,在那里的教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以弗所期间,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信徒说:
亚细亚的众教会问你们安。亚居拉和百基拉并在他们家里的教会,因主多多地问你们安。(哥林多前书16:19)
有几份来自二世纪的文献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回到以弗所后,保罗再次住在了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家里。因此,这对夫妇再次在他们家中接待了整间教会,接待了那位名叫保罗的巡回布道家。
从上述的经文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家属于神,他们的生命也属于神。他们的职业只是一种为了推进神的荣耀和福音事业的手段。
对于保罗来说,他与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友谊对他的事工和工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这对夫妇之后。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保罗会怎么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在经济上的资助、物质上的帮助,当然了,还有属灵上的鼓励和祷告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一切,保罗还能否像他原本那样大有果效地服侍。
一位作者认为,一间教会至少有这么几种不同的人:
- 一些“抹杀异象”的人: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抹杀任何可以让异象立足的可能性。
- 一些“欣赏异象”的人:他们会在一旁喝彩,但不想把自己牵扯进去;他们非常喜欢教会的儿童服侍、某个事工或某个外展活动,但他们却不想参与其中或为这些事工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他们只是希望别人知道他们非常欣赏教会所做的事。
- 还有一些“分享异象”的人:他们说着同样的事工语言;他们对神的工作有着同样的热忱;他们愿意做出同样的牺牲。
这些“分享异象”的人绝不会在别人下车推马车时,自己还待在马车里。他们一定会和其他人一样,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充满感激地与众人并肩作战,努力推动马车。似乎再没有什么能比和那些深陷泥潭中的人一起努力更让他们高兴的了。
而这就是百基拉和亚居拉的生命。
第三个场景:罗马书16:3。
在罗马书16:3的经文中,我们再一次遇到了这对敬虔的夫妇。
我们再来看一下罗马书16:3的经文:
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
保罗其实是在说:“我们一起买了三等票。”保罗在罗马书16:4继续说:
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
换句话说,所有信徒都应该感谢这对夫妇所做的一切,因为很显然,他们曾救过保罗的命。我希望保罗能给我们多一些线索,但他没有。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为了保罗的性命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我们可以把保罗在这里使用的词理解为:他们“把自己的脖子放在了刽子手的刀下。”
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也许与以弗所的暴乱有关,当时暴徒们非常愤怒。他们很有可能到了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家里搜寻保罗,而百基拉和亚居拉则掩护他撤退到了安全的地方。又或许这是在保罗所说的那个“试炼”,因为有不信的人密谋要害他(使徒行传20:19)。我们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但无论发生了什么,保罗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对夫妇为自己的生命所做的英勇行为。他余生都对他们心存感激。
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当保罗离开以弗所时,百基拉和亚居拉也前往罗马,这或许是为了他们自己安全的缘故。也有可能保罗和他们谈论过他的计划,就是他想要前往罗马,帮助那里的教会。
在我看来,毫无疑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先于保罗去了罗马,再一次开始了他们的帐篷生意,并且为保罗预备好了一个住处。我们也都知道:百基拉和亚居拉确实抵达了罗马,一如既往地影响着那里的教会。因为当保罗在罗马书16:5问候这对夫妇时,他还说:
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
保罗还问候了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可见这是多好的一对夫妇啊!多么的谦卑、敞开!愿意为了基督的福音事业做出牺牲!
第四个场景:以弗所。
我们最后一次看见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场景是在以弗所。在这个最后的场景中,我们发现百基拉和亚居拉又回到了以弗所,与一位年轻的牧师、也就是保罗之前的门徒提摩太一起服侍。提摩太那时已经是以弗所教会的牧师了。
这看起来很合适,不是吗?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由于保罗被软禁了起来,并且离为主殉道不远了,因此,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使用百基拉和亚居拉来开展事工了。于是,这对杰出、忠心的夫妇,开始陪伴和协助提摩太,也就是保罗的“信心之子”和当地教会的首席牧师,就像他们多年前陪伴和协助保罗一样。
在他的最后一封书信,也就是写给提摩太的书信的结尾处,保罗最先开始问候和问安的,当然就是他这两位亲爱的老朋友——百基拉和亚居拉(提摩太后书4:19)。
结论:选择“三等票”的基督徒的特征
可能有些弟兄姊妹在想,难道这就是有关百基拉和亚居拉这对夫妇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了。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他们属灵的儿女,他们心灵和信心的儿女,一直都在推动着教会的前进。
他们推动了哥林多教会的发展,如今,无论他们属灵的儿女生活在哪里,他们都在推动着当地教会的发展。他们从来都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他们是一群幕后的英雄、谦卑的仆人,他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开放了自己的家庭。他们甘愿买一张三等票走完自己的一生。他们也愿意离开马车上的座位,下去推车。
事实上,在百基拉和亚居拉的身上有三种特质,这三种特质穿越了几个世纪,从他们在哥林多的教会一直延续到我们在凯里(Cary)的教会。这三种特质也是那些愿意选择购买三等票的基督徒们共有的基本特质。
首先,他们愿意牺牲个人的安全。
我们先从最夸张的事情开始,那就是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像百基拉和亚居拉一样,那些购买三等票的基督徒也愿意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仍有成千上万的基督徒正在为主殉道,因为他们不愿意否认唯有耶稣基督才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他们“把自己的脖子放在了刽子手的刀下”。
而我们今天在座的大多数信徒都没有经历过、甚至无法想象这种特质。
我们接着讨论两个较为现实性的特质。
其次,选择三等票的基督徒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
他们会将自己的职业视为一种达成目标的手段,一种支持和推进基督福音事业的方式。他们对自己的“奉献标准”要比对自己的“生活标准”更感兴趣。
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这样的信徒愿意将自己的东西拱手送人。他们愿意让那群中学生圣经学习班的同学把他们家的地毯弄脏;愿意让客人吃掉他们家的食物;愿意免费提供他们充满智慧的建议,愿意提供他们的技能供人使用,而且只收取很少的费用,或者根本不收取任何费用。
这些基督徒给出去的似乎比他们得到的还要多,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总是面带微笑呢?这是因为他们就是百基拉和亚居拉的属灵儿女。
就在上周日,一对来自外地的夫妇拜访了我们的教会。当我和他们交谈时,他们主动提到说,有人告诉他们,由于费用超支,我们教会的新建筑需要做些调整。我向他们解释说,由于意外的费用和价格上涨,我们需要对其中一栋新建筑的上层做些改动。他们接着问我需要多少钱,我告诉他们需要三十万美元。然后,他们问我,他们是否可以第二天早上再来我的办公室,然后给我一张可以支付这笔开销的支票。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们真的来了,并写了一张全额支票。
这些基督徒本可以买头等票,但他们却甘愿选择三等票。他们甘愿跳进泥潭,用力推车!他们愿意牺牲他们的个人安全和个人利益。
还有最后更具实操性的一点。
第三,选择三等票的基督徒愿意牺牲个人的便利。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当亚居拉在哥林多刚刚创业成功的时候,他和百基拉需要做出一个决定。他们既可以在以弗所重新开始,也可以继续待在哥林多。但他们还是决定离开他们“舒服的座位”,与保罗一起在泥潭中艰难前行。
然后,当他们在以弗所刚刚站稳脚跟的时候,这对夫妇又要做出另一个决定。他们既可以留在以弗所,也可以再次踏入罗马的泥潭中。
当他们最终在罗马安顿下来后,他们又面临着一个决定。百基拉和亚居拉是重新穿上靴子,再次回到以弗所去协助提摩太?还是说:“够了,我们已经做得够多了!我们已经付出得够多了!我们已经折腾得够多了……是时候该安顿下来,欣赏一下身边的风景了。”
但百基拉和亚居拉并没有选择后者,他们愿意为了基督的缘故,牺牲他们个人的便利。正如一位作者所说的:“教会的未来,通常掌握在那些不怕泥潭的普通基督徒的手中。”
我非常认同这位作者的话。愿神赐给我们像保罗、亚波罗和提摩太这样的人,也愿祂赐给我们更多的百基拉和亚居拉,使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家园,进而使保罗、亚波罗和提摩太的事工成为可能。
事实上,正是这些为了基督的缘故,甘愿弄脏自己的鞋子,改变自己的计划,取出自己的积蓄,让他人的需要打乱自己日程计划的信徒,推动着教会的前进。
这些都是甘愿选择三等票的基督徒。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无论你在哪里发现那种满有果效的事工,不妨看看幕后,远离聚光灯,你一定会发现亚居拉和百基拉属灵的儿女们。他们的鞋上沾满了泥巴,腰间围着围裙,手中不停地忙碌着,心里装着神的百姓。他们是耶稣基督忠心的仆人。他们心甘情愿地藉着服侍我们,服侍他们的主耶稣。
愿神赐福百基拉和亚居拉属灵的儿女们,使他们为着福音和神的荣耀,在这里以及在世界各地不断倍增!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