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主义
教会主义
有宗教就够了?(第二部分)
罗马书2:19-22
引言
在马可福音第四章,主耶稣讲述了一个播撒福音种子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祂揭示了四种领受福音的不同方式。
从外表看,四种土地都是一样的,但在其中的一种情况中,土地极其坚硬,福音无法渗透进去。在另一种情况中,土中满是荆棘和蒺藜的种子,它们会和谷物一起生长起来,然后把它挤住,将其扼杀。
还有一种情况,种子落在了浅土里,顺利地生根、发芽。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在土壤表面的下面有石头,使谷物的根只能长这么深。最后,谷物因其根部失去了养分而死亡。
好了,我们看到有“刚硬的心”,“拥挤的心”和“不诚实的心”。虽然它们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福音的,但它们始终都没有对福音敞开心门。就像“不诚实的心”一样,有些人似乎接受并相信了福音,但最终,当那些外表看起来很好的土壤剥落侵蚀后,暴露出来的仍是一颗不信和刚硬的心。
在这个比喻中,我倾向于以时间的长短来判定土壤的深度或土壤品质的优劣程度。换句话说,可能有些人接受了福音的种子,在前六个月,甚至前六年看起来,他们就是一片好土,但最后还是显露出了心里的刚硬,以及生命并未得到重生的真相。
有时,外面的好土会因一场悲剧或一次危机而被冲刷侵蚀掉。比如,在经历了财务状况的转变、健康的转变、或个人生活方式上的挑战后,一个人可能就会转头离开他与主同行的生命轨迹,并离开基督的教会。他们最终会拒绝福音,并显露他们那颗并未回转的心。
有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在一个人做了决志祷告后不久。他的祷告听起来很真实,似乎也很真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证明他并没有真正地得到救赎。
我最近与一位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的一间小教会的牧师聊天。我们也讨论了这个“好土与真理的种子”的话题。他对我说:“斯蒂芬,我记得在多年前,我在教会里认识了一个人,教会里的所有人都很尊重他。他总是能在成人主日学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和讨论,他热心参与志愿者事工,并在教会中担任领袖角色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后来,我们的主任牧师问我是否愿意与这个人定期见面,并通过建立起“彼此问责的伙伴关系”,来推动我们各人在灵里有更深入的成长。我同意了。在我们见面了三四次后,我开始注意到这个人从来不带《圣经》,并且,他对自己与主同行的经历似乎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当然了,也从未提及圣灵的果子或他对基督的热情。终于,有一天早上,他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坦白对你说吧,我内心深处并不确定神是否真实存在。’”
虽然这个人在教会里待了有足足十年的时间!但“好土”最终还是裸露出了底下刚硬的实质。
尽管并不想,但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太多这样的事情了。记得多年前,我带着一个人做了决志祷告并接受了基督。随后我们开始了一段门训的时间,并在几个月后顺利结束。但就在大约一年后,他和妻子离婚并与另外一个女人住在了一起。当我挑战他的生活方式并说他的生活方式与《圣经》的教导完全矛盾时,他居然说,他其实并不确定是否真的相信《圣经》所说的那些东西。在教会里待了两年!但当表层的土壤被冲刷后,终于还是裸露出了一颗并未悔改的心。
我还记得,在我还在上大学时,有一次在市中心散步。散步途中,我遇见一个显然已经身处低谷、失魂落魄的男人,他问我有没有钱可以给他一点。但“大学生”和“有钱”这两个词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我于是对他说:“不好意思,我没有钱。” 但他并不相信我,还是跟在我身后一直问我要钱。然后我对他说:“即使我有钱可以给你,但你还是会把钱花掉,那我们两个都会比现在更穷。不过我确实有一样可以存到永远的礼物送给你。你有兴趣听听吗?”
他说:“好啊,那是什么?”
我于是开始和这个人分享福音。他全神贯注地听着,回答着我的问题,紧跟着我的思路。我逐渐看到他的面容变得柔和起来,到最后,他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问他:“你是否愿意祷告,向基督认罪,祈求祂赦免并救赎你吗?”
他的泪顺着脸颊滑下,他说:“我愿意。”
我说:“你愿意和我现在就跪在人行道上祷告吗?”
虽然不断有人从我们旁边走来走去,但他还是说:“我愿意!”
于是,我们一起跪在了人行道上,我领他做了领受救恩的祷告。起身后我们拥抱在了一起。但紧接着,他对我说:“你现在有钱了吗?”
我说:“一开始我就没有骗你,我真的没有钱,但是我知道有一个救助中心可以给你提供食宿。”
他说:“你是说你不会给我钱?”
我说:“我真的没有。”
然后,他突然对我爆出了一连串的污言秽语,让我震惊不已。在愤怒和仇恨中,他亵渎着神的名,最后骂骂咧咧地沿着街道走开了。
可能大家遇到的情况不会这么戏剧化,但我相信,在这个城市、这个县以及这个国家,充满了那些做过决志祷告、但却没有过圣洁生活的人。我还是能经常碰见这样的人,他们会说:“是的,我做过决志祷告。是的,我过去是信耶稣的。是的,我小时候经常去教会,甚至还受洗了。但如果你问我现在的情况如何,不好意思,这些对我没有任何帮助。”
他们可能只是做了十年、两年或五分钟的“好土”,但当表层的土壤被冲刷后,他们那颗不接受福音的心显露无疑。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安抚良心才做了决志祷告。他们之所以祈求得救,也只不过是为了把神添加在他们的保险单上,这样他们就有了:防洪保险、火险、残障保险、汽车保险、医疗保险和“永生保险”。
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会去教会,但如果你透过表面看得更深入一些,你就会发现:对他们来说,教会只是一个发名片的地方,一个结识新客户的地方,一种提升个人名声的方式。属灵活动变成了一种自我推销的方式,甚至连祷告也变成了一种自私的行为,因为他们只想通过祷告从神那里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并且还要按照他们的时间表“配送”给他们。
他们有教会主义(Churchianity),却没有基督信仰(Christianity)。
直到现在,这些人还会对别人说:“愿神祝福你”,但神和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他们对神的话,对神的性情或神的旨意也丝毫没有任何渴望。
使徒约翰也被问到了有关这些人的问题,就是那些离开了信徒群体,并背离了他们的信仰的人。那么,他们真的得救了吗?在圣灵的启示下,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二章19节那里回答说: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
最终,真正的基督信仰和教会主义都会各自显明出来。时间一定会揭露什么是真正的基督信仰,以及什么是教会主义的表面功夫。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教会主义和基督信仰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去教会的人”和一个“基督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前者是宗教人士,而后者是得救的人。两者都很真诚,但只有一个是得救了的;两者都有各自的宗教形式,但只有一个真正得到了救赎。
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二章4-6节那里写道:
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凡遵守主道的,爱神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主里面。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
在一章6节那里,他还写道:
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
同样的,保罗也在提多书一章10及16节那里写道:
因为有许多人不服约束,说虚空话欺哄人;那奉割礼的更是这样……他们说是认识神,行事却和他相背;本是可憎恶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事上是可废弃的。
真实与虚假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所结的果子。在马可福音那里,主耶稣就明确指出:属灵的“繁殖力”和所结的果实能显明属灵生命的本质。也就是说,个体的生活会符合其口中的言论,个人的行为也会与其所说的话相符。
这正是保罗在谈论那些敬虔的犹太人时最关注的问题。正如那些不道德的人在罗马书第一章那里被定为有罪,道德人士在第二章那里被定为有罪,如今这些宗教人士,连同他们浅薄的宗教体系也同样要被定为有罪。
世上的宗教只会往坟墓上抹灰,以此粉饰死亡和腐朽的实质。它们最擅长给尸体化妆。它们听起来很圣洁,看起来很神圣,他们似乎是活着的,并且能给人以生命,但在他们伪装的底下,除了死亡,什么也没有。
在保罗那个时代,没人能比那些敬虔的犹太人更具宗教性的了,显然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才认为:但凡有人能得神的喜悦,并且能稳居天堂,那一定会是他们。
如今,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在神面前是绝对安全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称是基督徒,因为他们委身于律法,因为他们尊重神,因为他们对神的旨意有特别的知识和洞察力,并且因为他们对《圣经》的主线故事有基本的理解。他们知道挪亚,也听说过以利亚的事迹,他们相信未来会有天堂和地狱。除此之外,他们还知道旧约和新约的区别,甚至还能引用约翰福音三章16节的经文。
然而,正如我们今天将看到的:对于那些敬虔的犹太人而言,他们嘴上宣称的信仰与他们的行为毫无关系。他们的信条对他们的品行也毫无影响。他们嘴上所诵读的,与他们在生活中所行的毫不相干。
虔诚的犹太人(宗教人士)在神面前自认为永远安全的六个原因
在上一次讲道中,我们一起学习了保罗所罗列的六个原因,用以解释为什么那些虔诚的犹太人或宗教人士,在神面前居然会自认为是永远安全的。保罗从罗马书二章17节那里展开了他的分析:
虔诚的犹太人感到安全的第一个理由:是因为他们特殊的名字。
我们一起来看罗马书二章17节那里是怎么说的:你称为犹太人……
虔诚的犹太人感到安全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律法的委身。
保罗在17节那里继续写道:……又倚靠律法……
虔诚的犹太人感到安全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尊重神。
保罗在第17节的最后写道:……且指着神夸口。
虔诚的犹太人感到安全的第四个原因是:特殊的知识。
保罗在第18节那里写道:……晓得神的旨意……
虔诚的犹太人感到安全的第五个原因是: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总能发现那些关键的事物。
保罗在第18节的最后说:……也能分别是非……
虔诚的犹太人感到安全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他们所接受的圣经教育。
保罗在18节的一开始就说:既从律法中受了教训……
“受了教训”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katecheo”,英文中的“教义问答”(catechism)就是从这个词音译过来的。换言之,这个词的意思是:某人通过《圣经》接受了教义方面的训练。
因为以上这六个原因,虔诚的犹太人自认为在神面前足够安稳了,这就很像如今坐满了教会的宗教人士,他们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感到很有安全感。他们知道各种教条,知道《圣经》的章节,知道律法,还知道独一真神的名字。他们自以为很虔诚,但却走在了通向地狱的路上。
而保罗接下来要揭示的真相,只会使虔诚的犹太人的罪责更重。
虔诚的犹太人(宗教人士)在人面前自认高人一等的四个理由
在罗马书第二章,保罗给我们罗列了虔诚的犹太人在神面前自认为永远安全的六个原因。现在,从罗马书2:19开始,他又将给我们揭示虔诚的犹太人或宗教人士,在人面前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四个理由。
虔诚的犹太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属灵的导师。
请大家一起看第19节前半节的经文:
又深信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
换句话说,他们可能心里会想:“如果没有我们,神该怎么办啊?我们对人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我们的带领,这些可怜的外邦人将永远走不远,他们迟早会迷失方向。”
而耶稣基督则会告诉那些犹太领袖,事实上,他们自己才是瞎眼的人。他们的眼睛对福音的真理是紧闭着的。在马太福音15:14,耶稣针对那些宗教领袖说:
“……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到了马太福音23:16,主耶稣再次对法利赛人说: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有祸了……
在第17节的前半节说:
你们这无知瞎眼的人哪……
还有第19节的前半节:
你们这瞎眼的人哪……
第26节:
你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
顺便说一下,针对世上的宗教,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章4节那里也说了相同的话:
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 神的像。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犹太人认为自己在人面前高人一等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启蒙的源头。
我们再来看一下罗马书二章19节的经文:
又深信自己……是黑暗中人的光。
诚然,通过犹太民族,神带给世人先知和圣经书卷,也藉着一位犹太童贞女,祂将弥赛亚带到了这个世界。通过这个民族,神在以赛亚书42:6那里应许说:要给世人带来“光”。
然而,这个民族拒绝了弥赛亚,拒绝了那位有权柄自称为“世界的光”的主。今天,同样拒绝了耶稣基督的世界,注定要在黑暗中行走,尽管他们声称已经得到了所谓的“启蒙”。
虔诚的犹太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是道德的标准。
请大家一起来看第20节前半节的经文:
是蠢笨人的师傅……
中文标准译本把“师傅”翻译为“导师”,这个词包含了“划定界限”的意思。我最近去了我们教会的活动场地,我们要搞一场外展足球赛,希望与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建立联系,当时我的两个孩子也要过去帮忙。
我在一旁看了几分钟,看到一个人推着小车,在草地上划出了比赛场地的白线,也划出了球场的界限。也就是说,比赛必须在这些线内进行,出了线就等于出了界。当球出界的时候,裁判就要吹哨,并决定由哪一方掷界外球。
虔诚的犹太人会说:“当有人越界或跨过那些线时,我就是那个吹哨的人。我要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裁判员。”
他们自视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是道德的标准。
虔诚的犹太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第四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是智慧的源头。
我们继续来读第20节的下半节:
……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知识和真理的模范。
这里的“小孩子”(immature)指的是那些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外邦的归信者”(Gentile proselyte)或“敬畏神的人”。他们离弃了异教的偶像崇拜,并开始跟随以色列的真神。
他们对神的律法一无所知,需要得到教导。可问题是,宗教领袖教导他们的只是传统,不是真理,引导他们进入的只是宗教仪式,而不是与这位圣洁、慈爱的神建立起真正的关系。换言之,这些“外邦的归信者”甚至比之前的情况更糟糕了。
在马太福音二十三章15节那里,耶稣基督就是这么评论他们的: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
如今,在我们这个国家,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知道了一些《圣经》真理,认识神的律法,在主日学教课,对世人的失丧感到担忧,以及了解道德的标准,然后就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了呢?但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认识神。
他们只是热心于宗教,但并未得救。
五个可以揭示虔诚的犹太人(宗教人士)在神面前十恶不赦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被欺哄了?我该如何检查自己的信仰,看我是否真的得救了?”
在接下来的几节经文里,使徒保罗将用“真理的扫帚”扫除那些看起来还不错的好土,然后揭露其底下所掩盖着的不信的岩石。保罗在此提出了五个问题,不仅针对当时虔诚的犹太人,同时也针对今天的我们。这五个问题要好好地验一验我们的安全感和优越感,会揭示出好土和好种子会结出好果子的事实,当然了,也会揭露既无好土、也无好种子,更没有好果子的尴尬场景。
保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教导别人,却不教导自己吗?”
换句话说,虔诚的犹太人既知道律法的真理,也教导律法的真理,他们却没有将这样的真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请大家一起来看第21节前半节的经文:
你既是教导别人,还不教导自己吗?
也就是说,他们的宗教信条没有产生公义的行为。他们嘴上声称相信的东西,从来都不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保罗可能提前预料到了他的那批听众会反驳说:“你说我们不遵守律法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没看到我们是怎么做的吗?我们吃饭前会遵行洗手的仪式,在安息日停止工作,从不错过任何献祭或节期,我们还会禁食祷告、帮助穷人。所以,你说我们没有将真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保罗实际上在说:“既然你要求我说得具体一点,那我可就不客气了……”请大家继续来看第21节的后半节。
这是保罗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吗?
请大家注意,保罗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说:“你们是贼。”相反,他提出了一个反问句,并期待这个问题能触动他们的良知。于是他问道:“你自己还偷窃吗?”
耶稣先前已经谴责了这群人把祂父的殿变成了贼窝,那儿本应该是祷告的殿(太21:13)。
那么,你是否会一边声称自己认识基督、称自己是基督徒,一边还偷窃呢?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计算机作弊日益增多”(Computer Cheating on the Rise)的文章。文中写道:
作弊不就是拿走不属于你的信息,然后把你的名字加上去吗?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一名讲师安妮·马钦特(Anne Marchant)称一些学生为“拼凑式剽窃者”,因为他们会从网上找到各种文章,然后复制黏贴不同的段落并拼凑在一起。最后,他们会把这篇东拼西凑起来的文章,作为自己独立完成的作业交上去。她甚至在自己的“计算机伦理课”上,就抓到了一些学生这么做。
几所大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一致认为,计算机正在使作弊变得更加容易,所以作弊现象也日益增加。对此,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的教授,莱昂·盖尔(Leon Geyer)说:“在过去,学生们必须去图书馆查找信息,然后重新输入到自己的文章中,而现在,你可以坐在宿舍里,伸手点一下鼠标就行了。”
那么,在商业领域情况又如何呢?根据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企业每年因员工盗窃的损失超过一百亿美元。这包括从订书机到软件产品,再到虚假的商业费用报告等各个方面。比如,每年因挪用公款而损失超过四十亿美元,因抢劫而损失超过二十五亿美元,因店铺行窃而损失超过二十亿美元,因纵火而损失超过十三亿美元,计算机诈骗事件每次都会损失超过五十万美元。
那么,在有关偷窃和诚信的问题上,宗教人士和真信徒之间会有什么区别呢?保罗似乎相信,而且他是在圣灵的默示下写出这节经文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神也似乎相信:诚实就是其中的一个巨大区别。不信的人为了得偿所愿可能会选择说谎,而信徒即使不能得偿所愿,也会选择说实话。
所以,那些宗教人士首先没有将真理运用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其次也没有培养出诚实的品格。
第三,宗教人士只会夸夸其谈地说性犯罪是错的,但他们并没有洁净自己的心。
保罗在第22节的上半节那里继续问道:
你说人不可奸淫,自己还奸淫吗?
那么,你是否也犯了奸淫的罪呢?保罗在以弗所书四章17-22节那里写道:
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地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
换句话说,这个不信的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彻底的性放纵和追求性满足。似乎这个世界就是围绕着感官的刺激和肉体的享受而运行着的。我想大家一定都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甚至可能和我一样,对这样一个事实已经变得麻木了,因为从汽车广告到饮料广告,似乎都要用性来吸引人,让他们觉得可以通过这样的消费来获得性方面的益处。
《圣经》将某个已婚人士与其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称为“奸淫”(adultery)。这不叫“一时的冲动”,或“一夜情”,或“自我满足的关系”,而是“奸淫”。《圣经》也称两个未婚者之间发生性关系的罪为“淫乱”(fornication)。这不叫“尝试”,或“年轻人的权利”,或“只要两情相悦就好”,而是“淫乱”。
艾伦·彼得森(J. Allen Peterson)在他的书《一片更绿草地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Greener Grass)中写道:
对性的诚实和忠诚的呼唤,在当今的荒野中犹如孤独的呼喊。曾经带有罪恶感和羞愧尴尬的事,如今被称为风流韵事,一个动听、近乎诱人的词语,包裹着神秘、刺激和兴奋。曾经隐藏在幕后的事,如今成为头条新闻,成为电影题材,成为畅销书,甚至已经变得像感冒一样稀松平常了。
如果那些宗教领袖对保罗说:“我们从来都没有做那些事。”那么保罗会提醒他们,主耶稣在马太福音5:28所说的: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换言之,耶稣在这里暗示:在简单看一眼和心中产生罪恶的幻想之间,有一条界线。
一位作者曾写道: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无罪的试探”和“有罪的情欲”之间的界限:有罪的情欲会构思如何才能占有。当单纯的看见变为一种占有的欲望时,你就已经越过了界限。心里的奸淫是一种在幻想中通过想象释放的情欲,而肉体的奸淫则是将这样的幻想付诸实践。
在罗马书第二章那里,保罗基本上是在质问他那个时代备受人们尊敬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领袖说:“你犯过对配偶以外的人起淫念,心里策划着如何与其发生性关系的罪吗?你是否已经采取过实际行动了呢?”
当今这个世纪和保罗所在的世纪一样,都需要问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人心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如今,教会内部道德败坏的统计数据与教会外部的基本无异。
因此,在评估和分辨真信和属灵的欺骗时,真信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就是对清洁的心和清洁的生命的热忱。
第四,保罗在第22节下半节继续追问说:……你厌恶偶像,自己还偷窃庙中之物吗?
换句话说,那些虔诚的犹太人并没有因为神而放弃钱财。
说实话,保罗所说的这句话不太容易理解。有许多种解释,但都不是很令人满意。我个人认为下面这两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保罗在这里的意思:
- 首先,在申命记7:25,神警告以色列人,要提防他们周围那些崇拜偶像的外邦人所造出的金和银的偶像。神吩咐他们说:
他们雕刻的神像,你们要用火焚烧;其上的金银,你不可贪图,也不可收取,免得你因此陷入网罗;这原是耶和华——你神所憎恶的。
换言之,虽然以色列人决不会想到向金像下拜,但他们却很乐意得到黄金。但按照律法,触碰偶像本身就是一种会玷污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应该远离偶像。
- 其次,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Josephus)的一段评论,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洞见,他在文中写道:
不要亵渎其他城市所敬奉的神灵,也不可偷窃外邦庙宇里的东西,不可拿走任何供奉给所有神灵的礼物和贡品。
我认为当时发生的事有两个方面。第一,尽管这样做会玷污他们自己,但出于物质和利益的目的,犹太人可能将偶像熔化掉,然后取走其中的金银,并存进他们自己的银行账户里。第二,他们会贩卖那些从外邦庙宇中偷窃出来的东西,他们会把那些供奉偶像的物品偷窃出来,然后在犹太社区内进行贩卖,以谋求经济利益。
这是一个商业重于品格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金钱比神更重要。
不信的人的一个特征是:每当他们必须在金钱和神之间、事业和信仰之间、职业和品格之间作出选择时,金钱、事业和职业往往会胜出。商业欲望、贪婪和物质主义,才是那些不信的人从未回转且自私自利的心的真正标志。
不妨看看我们自己的支票簿或支出记录吧!看看你为基督和祂在全地的事工奉献了多少?又为你自己留下了多少?保罗实际上是在说:“你的支票簿最能揭示宗教人士与重生信徒之间的区别。”
我上周才知道,在我们教会的名册中,有1700多户家庭,也就是说,每周有超过1700户家庭会定期参加我们的聚会。然而,我们教会的行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却告诉我,有超过250户家庭无法得到“奉献税务收据”,因为他们从未给教会奉献过任何东西。另有250户家庭每月只奉献5美元或更少的金额。
当然了,我不知道上述这些家庭都是谁,所以大家也不需要低着头,只需要了解这个统计数据就好。在1700多户家庭中,有500户,或者有百分之三十的家庭,没有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我之所以说这些,并不是因为我担心预算的问题!和我一同服事并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才不会因为预算的问题失眠呢!让我有时无法入睡的不是预算的问题,而是我在想,我们教会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信徒。难道我们教会真的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还未重生得救?我只是根据保罗所提的其中一个问题,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更不用说其他几个关于将《圣经》运用到生活中、不诚实和性道德方面的问题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我想只有你和神知道答案。
你的答案可能会揭示出,你的土壤其实只有两厘米那么深。总有一天,那看起来还不错的宗教土壤,会被侵蚀和冲刷,显露出底下的不信,而你也可能会离弃你所声称拥有了的信仰。
这也许会发生在某场危机、某次面质、某个十字路口、一些决定、困难或试炼之后,你会转身背弃神,公开与基督断绝任何关系。你会向世人展示,你也曾坚持过一段时间的教会主义,但不是基督信仰;你也曾经是宗教人士,却没有重生得救,反而正在通往地狱的路上。
如果你对我说:“斯蒂芬牧师,你是想让我质疑是否对自己的信仰真诚吗?”
那么我会回答说:“是的!”
“你是想让我质疑自己救恩的真实性吗?”
“是的!”
“你是想唤起我的良心,并揭示可能存在的自我欺骗吗?”
“是的!”
因为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三章5节那里说:
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
而这正是他在罗马书第二章那里对当时的宗教世界所做的事。他正在挑战他们回答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你活在谎言中呢?还是真正地活着?你是一名宗教人士吗?还是真正重生得救了?
我们下次再讨论保罗所提出的第五个问题。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