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望之境
无望之境
先祖亚伯拉罕(第七部分)
罗马书4:18-19
引言
大家也许都听过泰迪·斯塔拉德(Teddy Stallard)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虚构出来的。这些年来,我至少收到了十几封有关这个故事的电子邮件。
泰迪·斯塔拉德是一个并没有受到老师汤普森小姐(Miss Thompson)特别关心的男孩。他对学校不感兴趣,总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眼神呆滞,无精打采。当汤普森小姐和他说话时,他总是用一两个字来回答。他的衣服脏兮兮的,头发也很蓬乱。总之他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男孩,别的同学也都不喜欢他。
事实上,作为他的老师,汤普森小姐本应该更理解他,而且她还是一名基督徒,所以她本应该更关心他。她有泰迪的档案,因此,她其实非常了解泰迪的情况。这份档案上写着:
- 一年级:泰迪在课堂和学习态度方面表现良好,但家庭状况不佳。
- 二年级:泰迪本可以做得更好,但因为母亲病重,他在家里得不到什么帮助。
- 三年级:泰迪是个好孩子,但有些过于严肃。他学习很慢。他的母亲在这一年去世。
- 四年级:泰迪学习很慢,但很乖。他的父亲对他本人、他的学习和他的世界似乎一点都不上心。
圣诞节来临,汤普森小姐班上的男生和女生们都给她带来了圣诞礼物。他们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的礼物都堆在她的办公桌上,然后围在一起看着她一个一个地把礼物拆开。其中有一份礼物就是泰迪·斯塔拉德送给她的。她很惊讶他居然会给她带礼物,但他确实带了。泰迪的礼物是用牛皮纸包起来,然后又用胶带粘在一起的。皱皱巴巴的纸上写着简单的几个字:“送给汤普森小姐,泰迪”。
当汤普森小姐打开泰迪的礼物时,里面掉出了一个少了一半的莱茵石手镯,以及一瓶廉价的香水。当看到泰迪送给老师的礼物时,其他的男生和女生开始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汤普森小姐至少反应了过来,她马上戴上了那串手链,并在手腕上喷了一些香水。看到老师这么做,孩子们也都安静了下来。然后,她举起手腕让孩子们闻了闻,接着说:“是不是很好闻?”
孩子们都说好闻。到了放学时间,其他孩子都走了,泰迪却磨磨蹭蹭地不想走。他慢慢地走到汤普森小姐的办公桌前,轻轻地对她说:“汤普森小姐,你闻起来就像我妈妈一样……而且,您带着她的手链也很漂亮。”
泰迪走后,汤普森小姐跪在地上,请求神赦免她之前对小泰迪的冷漠。到了第二天,当孩子们来到学校时,他们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位“全新的老师”。汤普森小姐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她现在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位从神而来的使者,开始委身于爱她所教的那些孩子们。
在之后的日子里,汤普森小姐开始关注那些学习较慢的学生,尤其是泰迪·斯塔拉德。到那个学年结束时,泰迪的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他不仅已经赶上了大多数同学,甚至还超过了一些人。
但是到了第二年,汤普森小姐没怎么见到泰迪来学校,后来听说他转了学。几个月过去了,然后又过了几年,终于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汤普森小姐:
我想让你第一个知道,我将以全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
爱你的泰迪·斯塔拉德。
又过了四年,她又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汤普森小姐:
我想让你第一个知道,他们刚刚告诉我,我将以学校的最高荣誉顺利毕业。大学生活并不轻松,但我乐在其中。
爱你的泰迪·斯塔拉德。
又过了四年,又有一封信寄来,上面写着:
亲爱的汤普森小姐
我想让你第一个知道,从今天起,我就是西奥多·斯塔拉德医学博士(Theodore Stallard, M.D.)了,听起来如何?哦对了,我下个月就要结婚了,确切地说是下个月的二十六号。我真心盼望你能来参加我的婚礼,并坐在我母亲应该坐的那个位置上,因为你是我唯一的亲人。
爱你的泰迪·斯塔拉德。
于是,汤普森小姐应邀参加了泰迪的婚礼,而且就坐在泰迪母亲应该坐的那个位置上。她理应坐在那里,因为在多年前,她给了泰迪他当时最需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盼望。
失去盼望?
根据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于2001年秋季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只有五分之一的调查参与者说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盼望。同样的调查他们在十年前也曾进行过,而当时有五分之三的人对生活充满了盼望。然而,到了十年后,几乎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还持有盼望。
约翰·麦克斯韦(John Maxwell)曾讲述过一个位于美国缅因州(Maine)的小镇的故事。那时人们计划在小镇所在的河对岸修建一座大坝,用于水力发电。而这项工程会让这个小镇被水淹没。当建造大坝的项目最后敲定并对外宣布后,小镇的人们仍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来安排各样的事务并搬迁出去。而就在这几个月里,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小镇所有的改善项目都停止了,没人粉刷墙面,没人修缮建筑物、道路、人行道或房屋。日复一日,整个小镇变得越来越破旧。尽管人们还没有全部搬走,但在大水还没有席卷这个小镇以前,它看起来就已经像是被人完全遗弃不顾的了。对此,一位那里的居民解释说:“如果对未来失去了信心,那么也就失去了现在的力量。”
这个小镇注定是没有盼望的,因为它没有未来。正因为它知道自己的未来没有盼望,于是就选择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苟且活着。
一位作家曾写道:“如果没有食物,我们可以活四十天;没有水,我们可以活八天;没有空气,我们可以活四分钟;但如果没有盼望,我们连一分钟也活不了。”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确实花了一些时间思来考那些似乎能让我们失去盼望的事情。我想到的事情包括:
- 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
- 不想要的环境;
- 不间断的压力;
- 意外的考验;
- 无法兑现的承诺。
我相信所有这些令人失去盼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失去盼望的过程,始于你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从生活中得到你以为会得到的那些东西,而这一个过程的顶峰则在于,你终于坚信你永远也不会得到你想要的那些东西了。
换句话说,如果把足够多的损失、挫折、困难或失望都串在一起,那么一个人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失去盼望的人”。
对于今天听到这场讲道的每一个人来说,除非有一些外部事物发生,否则都会有许多理由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无望的。对于缅因州的那个小镇来说,是因为将要被水淹没而变得无望。而对于参加那项全国调查的大多数的受访者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一个人呆着,他们很可能也会得出生活毫无盼望的结论。
盼望是存在的!
然而,对于泰迪·斯塔拉德来说,他有一位能给予他盼望的老师。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中,我也想为大家揭开一位能给予我们盼望的老师的面纱。这是一位受圣灵启示的老师,他的名字叫保罗。通过他的教导,圣灵其实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低语着:“仍有盼望!”
我想先和大家解释一下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的“教学计划”,事实上,保罗是通过复述了一个原本毫无盼望的例子来展开他的教学的。这个例子的主人翁是一个名叫亚伯拉罕的人。我们刚刚所说的“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不想要的环境”、“不间断的压力”、“意外的考验”以及“无法兑现的承诺”,这些在亚伯拉罕的身上都能找到。
我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对于亚伯拉罕来说,那个“无法兑现的承诺”不是他的妻子撒拉对他许下、但后来却没有兑现的诺言;也不是他的父亲他拉对他许下、但后来却没有兑现的诺言;更不是他的侄子罗得对他许下、但后来却没有兑现的诺言。都不是,他身上的“无法兑现的承诺”,居然是来自神的承诺。
这么来看,如果说有谁有资格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无望的,那肯定就是亚伯拉罕了。或许亚伯拉罕之所以是信心最伟大的榜样,也许就是因为他当时的处境确实毫无盼望可言,看起来就是绝对而且无可否认地毫无盼望。然而,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我们却发现了那些可以创造、培育、滋养、栽培、促进、发展和孕育盼望的事物。
现在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四章。当谈到亚伯拉罕的时候,保罗在罗马书4:17-19写道:
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如经上所记:“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
盼望的要素
这几节经文为我们提供了几种强有力的盼望的要素,当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甜美的盼望的甘露。
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on)在他的《信息本圣经》(The Message)中是这样说的:
当一切都毫无盼望时,亚伯拉罕还是选择相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那就是他下了决心:不以他自己明明无法做到的事为依据而生活,而是要以神说祂能做的事为依据而生活。
盼望的第一个要素是:在无法看清的情况下,仍旧选择相信。
我简要地说一下,千万不要以为拿一些简单、轻而易得的成分,就能调制出盼望的药膏。我必须告诉大家的是,盼望并不是一颗躺在地上的钻石;相反,它深藏在地下,是一份古老的宝藏,我们必须努力寻求才能寻见。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想要盼望吗?”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想!”
问题的关键是:“你究竟有多么渴望拥有盼望?”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有一天下午,他找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然后问他说:“我怎样才能拥有智慧?”
亚里士多德站了起来,对他说:“跟我来。”
他们走过好几条街道,直到来到城市广场的一个浅水池边。亚里士多德没有丝毫的停顿,拾起长袍,径直走入水中。那个年轻人停顿了一下,随后也追了上去。当亚里士多德和那个年轻人走到水池中央时,他突然转身,掐住那个年轻人的脖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那个学生挥舞着胳膊,拼命挣扎,但无济于事。在最后关头,亚里士多德把那个年轻人拉了起来,拖到池边,让他坐下。这个男孩喘着粗气,惊讶不已地质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亚里士多德则打断了他的话,掷地有声地问他说:“年轻人,当我把你按在水底的时候,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那个年轻人说:“空气,先生,当然是空气!”
亚里士多德随后对他说:“当你对智慧也如此渴望时,你就会拥有智慧了。”
然后,他就转身离开了。
每个人都想要智慧,但大多数人没有智慧也能生活下去。同样的,每个人都想要盼望,但大多数人却不屑于寻找盼望。
弟兄姊妹们,只有那些失去了盼望就活不下去的人,才能找到盼望!也只有那些非常想要拥有它,以至于虽看不见却也要坚信神应许的人,才能发现盼望。
让我们回到第17节,再来回顾一下这节经文的动词时态给我们的启示:
……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
“已经立”这个短语所指的是已经成为事实、已经实现了的事情。从神的角度来看,它已经完成了!
然而,亚伯拉罕却始终没有看到它真实地发生在他的面前!有人可能会嘲笑亚伯拉罕说:“亚伯拉罕啊!你的列国在哪里呢?那些像海边的沙和天上的星一样多的子孙又在哪里呢?事实上,你连一个孩子都没有!”
亚伯拉罕之前的名字是亚伯兰(Abram)。当神最初向他发出应许时,他的名字还是亚伯兰,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多子之父”(father of many)。而他当时并不是“多子之父”,而是“无子之父”!
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曾这样写道:
亚伯兰的仆人会非常用心地照顾过路商家的佣人和骆驼。他们也会卖些食物给那些旅行的人。傍晚时分,商人们会来到亚伯兰的帐篷里,向他表达敬意。然后,他们会按照东方人特有的提问模式来提出这些问题:“请问,你是谁?你多大了?你住在这里多久了?你叫什么名字?”
对于亚伯兰而言,这样的事肯定发生过上百次上千次,而且每一次都比以前更令他厌烦。因为当人们得知他的名字是“亚伯兰”,也就是“多子之父”时,他们会说:“哦,多子之父啊!恭喜!恭喜!那么,你有几个儿子呢?”
这时,亚伯兰会怏怏不乐地回答道:“一个也没有。”
很多时候,人们一定会对这个荒唐的名字,以及没有任何孩子来支持这个名字的事实感到滑稽可笑。对于这个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回答,亚伯拉罕的心里一定做了许多预备,但每每经历这种情况,还是会让他痛心不已。
我曾经认识一个姓“扳手”(Wrench)的人。他告诉我说,他把所有认识他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拿他的名字开玩笑的人,而另一类是会用他的名字开玩笑的人。他说,如果有人在听到他的名字时,就开始说那些他已经听了无数遍的玩笑,他会感到无比难堪。这些玩笑包括:“他是不是和‘猴子扳手’(monkey wrench)有什么关系?”或者,“他是左撇子扳手吗?”
我还认识一位名叫“温柔”的先生(Mr. Meek),他被人问过无数次,根据马太福音那里的教导,他是否“承受了地土”。因此,亚伯兰也一定深受其名字所带来的伤害。
但弟兄姊妹们,亚伯兰的悲剧还不止于此。在创世记第十七章,神再次向亚伯兰显现。那时,亚伯兰通过撒拉的女仆夏甲所生的儿子,也就是以实玛利,已经十三岁了。也就是说,亚伯兰终于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神向亚伯兰显现,重申祂的应许,说亚伯兰要成为多国的父。在那次会面中,神将亚伯兰的名字改为亚伯拉罕。
对此,巴恩豪斯非常幽默地补充说:
我不禁想象,当亚伯兰把他要改名字的消息告诉家人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们都知道他以前的名字“亚伯兰”,也就是“多子之父”给他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宣布“我要改名字”时,会激起一家人多么大的好奇心。
我想,当时肯定有人笑着自言自语道:“这个老头肯定是受不了了,终于忍不住了。也难怪,前八十六年膝下无子,现在也只是一个孩子的父亲,而他的名字又是‘多子之父’,想想就很痛苦。不管怎么样,他终于要改名字了,真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新名字?”
然后,这个老头对着众人说:“我的新名字是亚伯拉罕,也就是‘万民之父’。”
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到,当“万民之父”这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名字砸在他们头上时,那一刻有多么的寂静。然后,就是难以遏制的笑声。人们可能会一边笑得前仰后合,一边说:“这个老头一定是疯了。他八十六岁的时候才生了一个儿子,现在都已经九十九岁了,他突然有了作‘万民之父’的念头!这简直是太可笑了。”
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的。
就让我们也在校园、寝室和办公楼里把有关福音盼望的消息传播出去吧!虽然你很有可能会听到人们对你说:“你相信什么?你居然相信神创造了万物?你居然相信有一天祂会接你上天堂?你居然相信祂真的会重新创造地球,并且坐在大卫的宝座上?你居然相信神真的掌控着这个世界?你居然相信你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按照神的旨意和目的实现?你是疯了吗?”
而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人的心中,才能发现那份古老的宝藏,也就是盼望。这样的人,虽无法看清,或者无法完全理解,但仍旧选择相信。
盼望的第二个要素是:在没有相应证据的情况下,仍旧选择相信。
我们再来看一下罗马书4:19的经文:
……信心还是不软弱。
可能有的弟兄姊妹会说:“等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亚伯拉罕有许多信心软弱的时刻啊!”是的,没错,然而神似乎因祂的慈爱,忘记了亚伯拉罕在他顺服神的道路上的那些磕磕绊绊,反而因他信心的行为给了他赏赐和福分。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这节经文说亚伯拉罕的“……信心还是不软弱”。但亚伯拉罕确实信心软弱过。就比如他同意与撒拉的婢女夏甲发生关系,结果使夏甲生了一个儿子,起名以实玛利。
亚伯拉罕曾一度请求神将以实玛利算为他的“应许之子”,但神拒绝了。以实玛利是没有信心的决定,而不是出于信心的决定。这是撒拉的主意,而不是神的主意。应许给亚伯拉罕的“盟约之子”一定是神亲自介入的结果。亚伯拉罕必须学会单单信靠神的话。
所以,他确实有软弱的时候,但神的恩典总结了他的一生,因为他最终相信了神主权的计划。因此,神是从这个角度来谈论亚伯拉罕的。
终有一天,神也会如此谈论所有相信基督的人。终有一天,祂会对所有并不总是做得那么好,并不总是又忠心又良善的信徒说:“又忠心又良善的仆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祂那不可思议的恩典和永恒的视角,即使是现在,在祂的恩典和永恒的视角中,祂已然将所有在基督里的人都视为完全的人了。在祂看来,他们的污点记录已经被基督的宝血完全洁净了。
因此,在这段经文中,神是从亚伯拉罕因信而与神建立起的关系的角度,来谈论亚伯拉罕的。这也表明了,在神看来,亚伯拉罕的污点记录也已经被清理干净了。
现在请大家注意在第19节那里,似乎有一些与神的应许相矛盾的反面证据:
……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
如果说盼望的第一个要素,是在没有看到盼望实现的情况下,仍旧选择相信,那么很明显,盼望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在没有获得相应的正面证据的情况下,仍旧选择相信。
保罗似乎是在强调亚伯拉罕当时的囧境。亚伯拉罕可能会说:“神啊!来看看这些与你的应许相矛盾的反面证据吧!我已经一百岁了,身体如同已死,而且撒拉也不再年轻,生育断绝。”
在这样的反面证据面前,我们该如何相信呢?这难道不就是信心之路的绊脚石吗?这难道不就是很少有人抱有盼望的原因所在吗?总之,谁会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相信神呢?
在约翰福音第十四章,当耶稣告诉祂的门徒说祂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他们的心就失去了盼望,于是耶稣在第1节那里对他们说: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
如果我们把这节经文再翻译一遍,并突出其希腊原文的动词时态,那么耶稣基督在这里强调的是:“不要再让你们的心忧愁下去了,请继续相信神,也请继续相信我!”
耶稣所说的不是那种“因信得救”的信,而是那种能帮助我们把地上的日子过好的信。
事实上,正因为门徒们将要看到许多与基督的应许相矛盾的“反面证据”,他们对基督的信心才经受了一次巨大的考验。
耶稣宣告祂是永恒的神,道成了肉身;祂说祂是弥赛亚,是万王之王。但门徒最终看到了哪些反面证据呢?他们看到了:
- 犹大的背叛;
- 大祭司该亚法的污蔑;
- 彼拉多的审判;
- 魁梧的罗马士兵和鞭子;
- 荆棘冠冕;
- 重到无法扛着上山的十字架;
- 被钉十字架;
- 一具尸体;
- 一座坟墓!
请大家不要误解。真正的信心和盼望并不会忽视各样的证据。他们只是会一边看着各样的证据,一边对神将要实现祂的应许而做的事,感到无比的敬畏和惊叹!
盼望并不会忽视证据,但也不会止步于各样的证据。同时,盼望也不会轻视生命中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在民数记中,约书亚和迦勒与其他十个探子一起潜入应许之地进行侦查,因为根据神的应许,他们将要占领那片土地,于是他们仔细探查着可能面临的挑战。当他们探查回来后,其中的十个探子报告说:“那个地方有巨人,在他们面前,我们就像小蚂蚱一样!”
这就是反面证据。而约书亚和迦勒却说:“我们可以战胜巨人!”这就是神的应许。
当那十个探子计算着他们的证据时,约书亚和迦勒却在数算着神的旨意。那十个探子专注在巨人的身上,而迦勒和约书亚却专注在神的身上。
盼望恰恰是一个与“专注”有关的问题!当你专注于神的时候,那么在祂的旨意中,就没有难成的事。即使是那些最不可思议的应许,也会一一实现。
如果你在没有完全看见的情况下仍旧选择相信,并且在面对着一系列反面证据的时候仍旧选择信靠,那么你就会拥有合成盼望必要的材料,当你把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并放入“火炼牌”的炉中进行烘烤,比如经过“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不想要的环境”、“不间断的压力”和“意外的苦难”的烘烤,你最终就会收获“盼望的甜饼”。
结论
我想,成千上万的北美基督徒都一定会唱由唐·摩恩(Don Moen)谱写的那首赞美诗——《神要开道路》(God Will Make A Way)。这首诗歌强有力地证实了神在积极参与信徒生命的事实。然而,大多数唱这首诗歌的人,可能并不清楚当初唐·摩恩是在何等绝望的处境中写下这些歌词的。
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几年前,唐在半夜被电话惊醒。他的岳母打来电话,告诉他和他的妻子,一场车祸悲剧临到了他们一家。唐妻子的妹妹苏珊(Susan)、她的丈夫和他们的四个小男孩当时正在驾车旅行,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们遭遇了一场车祸,所有人都受了重伤,而他们八岁的那个儿子因为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听到这个消息,唐和他的妻子感到悲痛欲绝,他们向主倾吐心声,但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如何向苏珊和克雷格(Graig)传递任何盼望。唐回忆说,他当时向神祷告,求主帮助他以某种方式向他的家人们传递盼望。然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他就写出了一些歌词,并为其谱出了一段旋律。他所写的歌词是:
神要开道路,
在旷野无路之处。
虽未看见,祂已看顾,
祂要为我开道路。
祂是我引导,
领我靠近祂怀抱。
爱和力量,日日帮助,
祂要开道路,祂要开道路。
这首歌让我想起了圣灵感动先知耶利米,在耶利米书29:11那里所写下的“歌词”,听起来非常相似:
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
简而言之,拥有盼望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神,得着盼望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求神。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充满盼望的生活呢?难道就只是无尽的等待和疑惑吗?
在罗马书接近尾声的地方,也就是在罗马书15:13那里,保罗应许那些效法亚伯拉罕一样活在信心和盼望中的人说: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这是何等荣美的生命啊!换言之,亚伯拉罕的生命,才是唯一值得寻求的生命!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