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
先祖亚伯拉罕(第九部分)
罗马书4:22-25
引言
一位作家在观察了美国社会数年之后,写下了这番颇为深刻和令人警醒的话:
我感到非常困惑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活得如此糟糕……在我们的社会中,尤其在那些显赫的人物身上,几乎找不到什么值得钦佩的,更不用说值得效仿的特质。我们有许多的明星,但却没有圣徒……那些善良的勇敢和对公义的追求,永远都不会成为头条新闻。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环顾四周,想看看成为一个灵命成熟、生命完整且蒙福的人意味着什么,那我们很可能会找不到这些人的身影,因为他们在人群中凤毛麟角。没有记者会采访他们,没有脱口秀节目会介绍他们。没人钦佩或仰望他们,他们也不会引领潮流,在他们的身上,没有任何“现金价值”。到了年底,当各类杂志在紧锣密鼓地编制着有关“十大最佳着装名人”、“十大美丽女性”和“影响力十大人物”的名单时,没人会编制“十大美好人生”的名单,也没有人会为诚信颁发奥斯卡奖。事实是,我们的社会没有楷模,或者说,我们社会的基座就是空的。
这位作者说得没错。如果我们环顾如今的校园,在那些教书育人的老师群体中,在公司走廊里,在比赛的看台上,在商店里,或者在当地的杂货店里,诚如这位作者所说的,值得人们钦佩的很少,值得人们效仿的则更少。
这对我们每一个在世上代表着耶稣基督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一项挑战啊!不妨想想看,我们的言语行为有什么值得他人钦佩的吗?有什么值得他人效仿的吗?
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5:16命令祂的门徒说: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在他的一首著名的小诗中是这样写的:
你正在书写一本福音书,
通过你所做的事,
也通过你所说的话,
每天写一章;
人们阅读你所写的内容,
无论你写的是背信弃义,还是真实可信,
那么不妨说说看,你所写的福音书到底如何?
另一位匿名诗人则以一种略微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道:
我宁愿看到一篇活出来的讲章,也不愿只是听听而已。
我宁愿有人与我同行,而不只是指指路而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再好的建议也可能会让我困惑,但真实的榜样总会无比清晰,
你所讲论的可能非常睿智和真实,
但我更愿意通过观察你的行为来学到功课。
效仿先祖亚伯拉罕的七个功课
在罗马书第四章的多次讨论中,我们一直都在观察着亚伯拉罕的生命。而且这也是《圣经》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关于先祖亚伯拉罕的记载都是为了让我们效法而写下的。
在我们即将结束对本章以及对亚伯拉罕生平的学习时,我想总结出一些功课。这些功课都是通过用经文这个镜头,观察亚伯拉罕的生命而得到的。事实上,这七个功课不仅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效仿和相信。
第一个功课:救赎不取决于你是谁,而取决于你认识谁。
用最简单清晰的话来说,我们不仅要变得像亚伯拉罕一样,还要像亚伯拉罕一样相信。在个人得救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上,我们要以亚伯拉罕为榜样。
使徒保罗已经非常清楚地教导了我们:救恩并不取决于我们是谁,而是取决于我们认识的那一位是谁,我们所认识的,就是耶稣基督。
现在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四章,我们一起来看罗马书4:22-25的经文:
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
因此,救恩并不取决于我们是谁,而是取决于我们认识的那一位是谁。此外,救恩并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基督为你成就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罗马书4:5-6那里所说的:
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正如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 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
针对这一主题,加里·托尔伯特牧师(pastor Gary Tolbert)曾分享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母一起去参观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的名胜古迹。
当他们抵达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时,这个小男孩简直目瞪口呆了,他呆呆地仰望着直插云霄的方尖碑。这时,他注意到纪念碑旁站着一名警卫。于是小男孩走到警卫面前说:“我想买下它。”
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旁边的华盛顿纪念碑。警卫回答说:“你说什么?”
小男孩又大声说道:“我想买下它!”
这名警卫弯下腰来,问他说:“那么,你有多少钱呢?”
小男孩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了二十五美分。警卫说:“对不起,孩子,这些钱远远不够。”
这个小男孩回答说:“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然后,他又把手伸进另一个口袋,又掏出了九美分,接着,他把这三十四美分都举到了警卫的面前。
这名警卫低头看了看这个小男孩,然后蹲下来对这个失望的“买家”说:“听着,孩子,你需要明白一些事情。首先,你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了这座纪念碑,不管是三十四美分,或者是三千四百万美元,都不足以买下华盛顿纪念碑。其次,你需要知道的是,华盛顿纪念碑是非卖品。但最后你也要知道,如果你是美国公民,那么这座华盛顿纪念碑就已经属于你了,它已经是你的了。”
那么,你知道你可以从先祖亚伯拉罕的身上学到什么吗?那就是公义、饶恕和与神在天堂中同住的永生,这些都是买不到的。事实上,无论我们有多少钱,都无法购买这些“无价之宝”。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东西本身就是非卖品。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是:当你信靠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大工时,所有这些无价之宝就都属于你了,它们已经是你的了。
因此,我们可以学到的第一个功课,也可以说是罗马书第四章以及亚伯拉罕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课,那就是救恩并不取决于你是谁,而是取决于你认识谁。
第二个功课:即使神的应许看起来过于美好,甚至难以置信,你也要相信。
当亚伯拉罕离开他的本族本乡吾珥,并穿越阿拉伯沙漠时,他一定一边挠着头,一边心里嘀咕着:“神到底是在做什么呀?”
而事情的关键是,神恰好知道祂在做什么!直到如今,依然如此!
第三个功课:即使没有合理的解释,你也应该顺服神的命令。
神在创世记17:5对亚伯拉罕说:
……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
亚伯拉罕当时能完全理解神的应许吗?事实上并没有。
同样的,神在创世记12:3对亚伯拉罕说:
……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那么,亚伯拉罕当时完全理解了吗?也没有。
还有,当神在创世记22:2对亚伯拉罕说:
……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亚伯拉罕当时明白这其中的深意吗?也就是以撒预表着将来的耶稣基督的深意。那么他是否祈求神给他更多的信息和解释了呢?并没有。
亚伯拉罕选择顺服神的命令。
或许,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基督徒不再效仿亚伯拉罕的信心和顺服,就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等待着更多的信息、更合理的解释。有些人在等待着更多的确据,而其他人则在等待着更好的条件。事实上,耶稣基督的教会里充满了一群“平庸”的基督徒,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神,除非神先向他们解释清楚祂打算在他们的生命中做什么事。
这就是使徒彼得在约翰福音的结尾处犯的错。当时使徒彼得正与复活了的主同行,然后他看到了远处的约翰,于是就在约翰福音21:21问主:
……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换句话说,使徒彼得其实是在问:“主啊,你打算拿约翰怎么办?”
主耶稣在第22节回答彼得说:
……与你何干?……
换句话说,主其实是在对彼得说:“这不关你的事!”
然后,祂又命令彼得说:
……你跟从我吧!
神不仅不会对他人的生命做出解释,也不会对祂在你生命中的计划做出完全的解释。祂只是会说:“你跟从我吧!”
第四个功课:信心的伟人并不完美。
我很高兴,我们并没有被告知要效仿某个“完全人”。对于伟大的使徒保罗,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他是信心和忠心的典范,但即便是他,也曾在腓立比书3:12那里鼓励腓立比的信徒,包括如今的我们说: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
像保罗一样,我们也要承认说:“我还没有‘得着’,我还没有完全,我仍要竭力追求!”
作为一个有信心的信徒,我们需要的是接受“在职培训”,而不是在教室或礼堂里安安稳稳地学习有关顺服的功课。
我还记得,我之前很担心我们头生的双胞胎儿子是否按时学会了走路和说话。现如今,他们已经是十六岁的运动健将了,事实上,他们刚刚在一个州级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且他们在比赛中还击败了一支三年未尝败绩的队伍。我实在是忍不住想炫耀一下!但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并不确定他们的平衡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是否发育得完全。他们中的一个甚至从来就没有爬过,他只会用一只手拉着自己到处走,就像诺曼底(Normandy)海滩上受伤的士兵一样。和大多数新手父母一样,我和妻子当时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按时发育了。
然而,当我们第四个孩子出生后,我们的想法就完全改变了。我们似乎不太在乎她是否能按时走路。事实上,我们并不希望她太早学会走路,因为当她只能呆在一个地方时,照顾起来就容易得多!
不过,这不就是父母们典型的转变过程吗?当你的第一个孩子的奶嘴不小心掉在地上时,你会把它放进水里煮沸消毒。而当你的第二个孩子的奶嘴掉在地上时,你则会用水冲洗干净。而到了最后一个孩子的奶嘴掉在地上时,你只会用孩子身上的衣服擦一擦,然后再塞进孩子的嘴巴里了!因为到了最后一个孩子,你肯定已经见到过他们吃过许多的泥土和沙子,而且知道他们肯定能活下来!
我们的四个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是通过一样的方式学会走路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和爬起中学会了走路。从来都没有一个孩子会对自己说:“我再试三次,如果还不会的话,我就放弃不干了!”从来都没有。
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学会用双脚走路,这比学会在属灵里行走要容易得多。你认为使徒保罗为什么要在罗马书8:4那里敦促罗马的信徒说:
……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
从来都没有一个信徒是这样学会在圣灵里行走的,就是对圣灵说:“我再试三次,如果还不会的话,我就放弃不干了!”从来都没有。
因此,信心的伟人也并不完美。事实上,他们也是在失败中学会了如何在信心中行走的。他们充满慈爱和耐心的主,亲自教导了他们,让他们知道:基督徒生命中的失败绝不是致命的。
第五个功课:踏上信心之路可能意味着要开始面对各样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顺服神的主权是唯一能找到真满足的生活模式,但与此同时,当你踏上这条信心之路时,要准备好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基督徒的生活往往是一种悖论:既有深不见底的死荫幽谷,也有令人振奋的喜乐山峰,有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可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已。
仔细想想马太福音第三章中,关于耶稣基督接受施洗约翰洗礼的记载。在第17节那里,圣灵像鸽子一样降临在耶稣基督身上,天父也从天上发出了声音说:
……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在这一段让人无比惊叹的对三位一体神的合一的描述之后,紧接着,耶稣就被带到了旷野,并在那里接受撒旦的试探。
我们的想法通常是,如果天父对我们说:“我真的很爱你,并为你感到骄傲”,那么我们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撒旦紧接着过来展开一轮个人性的攻击。我们通常认为,当天父对我们说:“我爱你,并为你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时,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美好、快乐甚至富有。其实不然!这可能只是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了迎接一场真正的属灵争战!
亚伯拉罕顺服了神,离开了本族本乡。他顺服了神的命令,结果,他所在的那地发生了饥荒!事实上,通过观察亚伯拉罕我们会发现,最初对神的顺服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我们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以为只要做了为基督而活的决定,就万事大吉了。我们会说:“主啊,我向你降服。我想拥有基督的样式。”然后我们就认为:“太好了,这样我的灵命就足够成熟了。”但这怎么可能呢?
事实上,一旦你踏上了这条信心之路,你就会发现信心之路并不平坦。它绝不是一个可以滑行而下的下坡路。那不是信心,那是幻想!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条上坡路,是神亲自设计好的,用来锻炼信徒品格中信心的肌肉和韧带。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决定为神而活,可能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属灵争战。
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on)在他的《信息本圣经》(The Message)中,对保罗的书信进行了详尽的注释,最近我一直都在读这本书,特别是保罗的书信部分。就在上周,我读到了保罗写给提摩太和提多这两位初期教会的年轻牧师的几封书信。
在提摩太后书的第三章那里,彼得森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转述了第12节的经文,令我难以忘怀。他的转述如下:
任何想要为基督而活的人,都将面临许多的麻烦,而且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震惊!但这也是对原文非常准确的一种转述,这节经文在中文和合本中是这么说的:
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你大概率不会在一幅描绘着雄鹰飞翔在雪山之巅的海报上看到这节经文,不会在谁家的厨房里看到,也不会有谁把它刻在木头上,然后放在书桌上。但这难道不是一节伟大的经文吗?难道这节经文不能带给所有那些站起来说“我属于耶稣基督”的人带去鼓励吗?
就像亚伯拉罕一样,当你全心全意地为神而活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这可能是一些挑战和难题的开始!
第六个功课:忠心的生活不是一个决定,而是许多决定。
弗雷德·克拉迪克(Fred Kradic)曾写过一则寓言,非常有洞见地描绘了基督徒的生命:
为基督献上生命似乎是无比光荣的,同样的,为他人倾尽自己,或者付出殉道的终极代价似乎也是无比光荣的。我们会对主说:“我愿意这样做。主啊,我已经准备好了,要带着荣光走出去。”
可问题是,我们认为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主,就像拿着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然后把它放在祭坛上说:“好了,主,这是我的一切,你拿去用吧。”
但主却把这一万美元的支票还给我们,然后说:“我要你去银行 把它全部换成二十五美分的硬币。”
而这就是基督徒生命的忠心之处。当你与神同行时,你会在这里或那里拿出你的二十五美分。比如,分享福音、宽恕仇敌、给饥饿的人食物、修剪草坪、给寡妇粉刷房屋……
通常,把我们的生命献给基督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光鲜亮丽的事。它不是以那种引人耳目、让人眼前一亮的模式完成的,而是每次二十五美分、二十五美分地积累起来的。
如果是我的话,我还会在这些“二十五美分”的行动清单上加上:在周日聚会之前帮助大家停车,主动问候教会里的新人,倾听青少年的心声,帮忙摆放座椅,在主日学给孩子们讲故事、并教他们唱歌,在母婴室里帮忙照顾小宝宝,为各样的事工联络,把各种单张插入教会的通讯栏中,在教堂礼拜期间帮忙操作灯光等等。
因此,忠心的生活不是由一次英雄主义的行为来概括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简单、普通甚至是平凡无奇的顺服的行为、品格的行为和信心的行为来概括的。
第七个功课:如果想要作为一个有信心、顺服和勇敢的人,那么就需要有信心、顺服和勇敢的时刻。
我们在座的有多少人愿意被列入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的“信心殿堂”中呢?来听听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希伯来书11:8那里是怎么说的吧: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这就是我们如何变得像亚伯拉罕的方法,那就是愿意冒险、愿意改变、愿意事奉、愿意跟随神。
请大家不要忘了,根据创世记的记载,神曾要求亚伯拉罕:
- 离开他的社会;
- 离开他安稳的处境;
- 离开他的安全感。
换言之,他把一切都抛在身后了。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完全相信神的应许,相信神会供应他所需的一切。顺便说一句,我们也拥有同样的应许。
请允许我提醒大家,其实你也曾多次做过类似亚伯拉罕所做的事。你也曾对某人的话深信不疑。就比如说:
- 当你从某个汽车经销商的手中买下那辆汽车时,你就相信了他的话,并且相信你刚刚买的那辆车肯定能保值。
- 当你买下那套房子时,你其实也展现出了信心和勇气,因为你是完全基于另一个人的承诺而买下那套房子的,相信在那套房子的阁楼或地下室里,不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你。
- 对于已婚的弟兄来说,当你向你的未婚妻求婚,并告诉她你会一直爱她时,她也是在相信你承诺的基础上回答说:“我愿意!”现在她是不是后悔死了!而你肯定没有后悔!不过想想看,当你向她求婚时,你告诉她说你会照顾她一辈子,她完全相信了你,居然对你的话深信不疑!而且她围绕着你的承诺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她的一切都会因此改变。
这就是勇敢的亚伯拉罕所做的,他围绕着神的应许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你想成为一个有信心、顺服和勇敢的人吗?你想效仿亚伯拉罕的生命吗?你想让人们对你说:“你让我想起了你的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吗?你想让人们说:“有亚伯拉罕这样的‘父’,必有像你们这样的‘儿女’”吗?
总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信心、顺服和勇敢的人,那么你就必须展现出信心、顺服和勇气来!亚伯拉罕离开了本族本乡,走了出去,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知道神在引领他,而这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结论
萨姆·卡玛莱森(Sam Kamaleson)是一家宣教机构的副总裁,他曾讲述过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为主作工的故事。
有一天,她找到她的牧师说:“我相信神正在呼召我参与某种事工。我该怎么办?”
牧师对她说:“也许你应该回家好好为此祷告一下。”
这是一个经典的说辞,当你没有答案时,最好说一些属灵的话。
但她照做了,回家后就开始祷告。似乎神就在感动她的心,要她做一件特别的事。于是她去附近的杂货店,买了一堆差不多A6纸那么大的卡片,然后在卡片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你想家了吗?下午四点可以来我家喝茶。”
她住在墨尔本(Melbourne),于是她拿着那堆写好了的卡片,走遍了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把它们贴在校园海报板上,放在人们能看到的地方。这些卡片上都写着:“你想家了吗?下午四点可以来我家喝茶。”后面附有她家的地址等信息。
于是,她每天都会在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准备好茶水。几天过去了,没有人来,但她仍然继续准备茶水。终于,到了第十五天,一名来自印度尼西亚(Indonesian)的学生来到了她家,他想家了,而她渴望听到他的倾诉。于是,她为这个学生倒好了茶,倾听着他的倾诉。当回到校园后,这名学生告诉他所有的朋友说:“嘿,你们一定不会相信的。我居然遇到了一位像我祖母一样的女士。”
很快,许多人都来到了她家。神给了这位女士长达十年充满果效的事工。
当她去世时,有七十多位守护灵柩的人,他们中间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国际留学生,他们都曾来到她家,并在那里找到了耶稣基督。她不但为他们泡茶、听他们倾诉,同时也向他们分享了福音。这位女士倾听并顺服了神对她的呼召。
她活得像亚伯拉罕一样,换句话说,她效法了亚伯拉罕的信心,复制了他的顺服,并分享了他对那一位又真又活的神的热情。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的结尾处颂赞了那一位又真又活的神,祂舍命牺牲,使我们的过犯得以赦免,祂又从死里复活,使我们都能得救。
藉着对复活的主耶稣基督的信,我们不仅可以成为亚伯拉罕的儿女,更可以成为神的儿女。因此,我们可以高声歌唱:
祂是主,祂是主,从死里复活,祂是主,
万膝必跪拜,万口必承认,耶稣基督是主。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