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tracking softwareweb statistics
你当时在场!

你当时在场!

經過 Stephen Davey
系列: 罗马书 (Romans)

你当时在场!

从罪恶的国度得释放(第一部分)

罗马书6:3-5

 

引言

《领袖杂志》(Leadership Magazine)最近转载了詹姆斯·赖尔(James Ryle)的见证,他现在是美国得克萨斯州(Texas)一间教会的牧师。

当詹姆斯只有两岁时,他的父亲就被送进了监狱。在他七岁时,当局将他送入了孤儿院。在十九岁时,他引发了一起车祸,导致他的一个朋友当场丧生。然后他又通过贩卖毒品筹集律师费,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他最终被捕,并被指控犯有重罪,然后被送进了监狱。

服狱期间,詹姆斯接受了基督成为他个人的主和救主。服刑期满后,他重返学校上学,并最终开始全职事奉主。

多年以后,詹姆斯找到了他的父亲,试着与对方和解。当他们见面后,话题突然转到了他们二人的监狱生活上。詹姆斯的父亲问他说:“你那时是在哪个监狱服刑的?”

詹姆斯若无其事地回答了他父亲的这个问题,可当他父亲听到他的回答时,十分震惊。
他接着对詹姆斯说:“当我在监狱服刑的时候,他们让我做电焊工,建造其他的监狱。而你服刑的那个监狱就是我参与建造起来的。”

赖尔牧师最后总结说:“想象一下,我当时就被关在我父亲亲手建造起来的监狱里。”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情况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无比真实的。我们生来都被囚禁在了罪的里面。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都开始于一间监狱,而这间监狱就是由我们的始祖亚当亲自建造起来的。

保罗早在罗马书5:12那里就宣告说: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因此,全人类都是黑暗的囚徒,被囚禁在罪的地牢里,并被黑暗和罪恶的国度辖制着。每个人都在无望地等待着死刑的到来!

这个罪的国度会用它唯一的“交易货币”,也就是死亡,来“犒赏”它的囚犯。正如保罗在罗马书6:23告诉我们的: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逃离这个国度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人自愿取代你的位置,并替你受死。

第一个亚当建造起了监狱,但第二个亚当替我们赶赴刑场,为所有相信祂的人赎回了自由,就是那些相信祂为他们受死的人。正是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并从死里复活,保罗才能在罗马书第六章说,信徒如今是自由的!在罗马书第六章,保罗一再重复这一真理:

  • 第7节:……脱离了罪……
  • 第18节:……从罪里得了释放……
  • 第20节:……不被义约束了……
  • 第22节:……从罪里得了释放……

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信徒已经得救,脱离了罪恶黑暗的国度。正如保罗在歌罗西书1:13所写的:

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

 

称义和成圣

在我们开始学习罗马书接下来的几章经文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保罗的侧重点发生了一些转变。在前五章,保罗讨论的主要教义是“称义”。但现在到了第六章,保罗将开始描述有关“成圣”的教义。

为了不让大家把这两个教义混淆起来,我来说一下这两个教义之间的不同之处。

 

称义

成圣

针对的是罪的刑罚;

针对的是罪的能力;

神宣告信徒在基督里称义;

神使信徒藉着基督过公义的生活;

发生在人得救的那一刻;

是一个一生之久的过程;

与信徒圣洁的生活无关;

与圣洁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完成了对“唯信称义”,以及对“唯独靠着第二个亚当的恩典和救赎大工而得救”的宣告的辩护之后,保罗自然而然地预料到了听众可能想到的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

既然我们不必藉着善行赢得救赎,既然即使是最恶劣的罪人也能得救,而且既然一个人在归信基督前越是有罪,神在他身上彰显的恩典就越大,那么犯罪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换句话说,既然我们不会因为“好”而得救,也不会因为“坏”而失去救恩,那为什么不能为所欲为地犯罪并做坏事呢?

由于保罗预料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保罗现在要开始回答以下这几个与“成圣”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

  • 信徒仍能活在罪中吗?
  • 信徒与罪有什么关系?该如何对罪做出回应?
  • 信徒该如何过圣洁的生活,才能使那救他们脱离罪恶国度的天父喜悦?

 

信徒仍能活在罪中吗?

保罗首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信徒仍能活在罪中吗?

请大家一起来看保罗在罗马书6:1-2所教导的: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含义

关于保罗所说的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这句话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那么,当保罗说:我们在罪上死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些人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对于罪的诱惑而言,我们已经死了。

另有一些人认为保罗的意思是:我们每天都应该向罪而死。持有这种观点,也就是认为信徒每天都应该向罪而死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地理解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31的教导。在这节经文中,保罗告诉信徒说:我天天冒死。因此,基于保罗的这句话,他们就说信徒需要每天向罪而死,这样才能获得属灵上的得胜。

然而,保罗在这节经文中说的其实是,他愿意殉道牺牲,因为他在前面的第30节那里写道:我们又因何时刻冒险呢?换句话说,信徒时刻都面临着各样的危险,也就是各样真实、可能丧生的危险,而不是向罪而死。

此外,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说得很清楚:死并不是一件我们需要去做的事,而是一件已经发生了的事,正如他写的:我们在罪上死了。或者,正如中文标准译本所翻译的:我们这些向罪已经死了的人……

还有一种观点是:信徒的罪性已经被根除了。这种观点认为,信徒在公义上已经完全了。然而,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在保罗的书信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在论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我们已经向罪死了,但我们仍然容易犯罪。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徒藉着离弃不犯罪就可以向罪而死。

我认为正确而且与保罗的教导相一致的解释是:对于罪的统治而言,信徒已经死了。

 

对于罪的统治而言,信徒已经死了

保罗在罗马书5:21写道: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

换句话说,对于罪的统治或权势而言,我们已经死了。

顺便说一句,死亡并不意味着灭亡,而是意味着分离。地狱并不是一个使灵魂灭亡的地方,而是一个使灵魂与神永远分离的地方。

当保罗说我们在罪上死了时,他并不是说罪将不复存在。事实上,向罪而死的意思是:我们已经与罪的权势分隔开来了。换句话说,向罪而死意味着我们脱离了罪的统管或辖制。

保罗说罪作王叫人死作王所对应的希腊动词,其名词形式可以被翻译为“王或王国”。换句话说,因为对于罪统治的权势而言,我们已经死了,因此我们已经脱离了罪的国度。

大家看到了吗?藉着“生”,我们进入了罪的国度;藉着“死”,我们又脱离了罪的国度。保罗其实是在说:“正是因为我们死了,我们才脱离了罪的国度。”

那么,保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保罗将带我们去两个地方,一座墓地和一个葡萄园,并借此帮助我们理解他在这节经文中的意思。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6:3的经文: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

 

“受洗”的含义

在这节经文中,“受洗”这个关键词出现了两次。不过,这个词在英文中不是翻译过来的,而是音译过来的。换句话说,人们用发音相同的一个英文单词,即“baptize”,代替了原本的希腊单词“baptizo”。因此,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什么。而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理解这段经文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受洗”一词既有其字面上的意思,也有象征意义。在希腊语中,“baptizo”的字面意思是“浸入”(to immerse)、“浸在水里”。因此,如果要按照这个词的字面意思给某人施洗,那么就需要让他们浸入水中。如果没有完全浸入,就不能算是给他们施洗了。

如果“受洗”的意思不是“浸入”,那么就应该使用别的词了,比如“点水”(sprinkle)或“洒水”(pour)。而且,希腊语中原本就有“点水”和“洒水”所对应的词。但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当提到信徒接受水洗时,从来都没有使用过这两个词。

当我还是一个年少无知的神学生时,我曾以为我可以通过点水、洒水或浸水来为信徒施洗,哪种方式都可以,没有什么区别。然后,我在第一个学期就选了希腊文释经课,结果发现,每当新约圣经提到信徒接受洗礼时,都出奇一致地使用了同样的动词,就是“浸入”。我记得自己那时还去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阅了成堆的词典,就是那些定义和解释希腊单词的词典。我查找了这个词在所有词典中的解释,想看看除了“浸入”的意思外,这个词是不是还有其他什么意思,结果一个也没有找到。

顺便说一下,这些词典可没有什么宗派背景。没有什么“浸信会词典”,或“卫理公会词典”。无论你属于哪种教会,这个希腊单词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那么,圣公会、卫理公会和长老会是如何看待这个词的呢?他们选择不按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而是按照这个词的象征意义来理解。

对于希腊语中的“baptizo”,或英语中的“baptize”而言:

  • 其字面意思是“浸入”;
  • 其象征意义是“认同某人”、或“效法某人”(to identify with another),也就是变得与耶稣基督一样。

因此,这些教会的做法是,他们会在那些准备受洗的人的额头上滴上一些水,然后说他们现在已经与耶稣基督“同死、同埋葬和同复活”了。

在我们看来,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和象征意义都应该出现在信徒的生命中。从字面上讲,我们确实会将信徒浸入水中,从而使他们能真正与耶稣基督“同死、同埋葬和同复活”。当我们这么做时,洗礼的水也就成了坟墓的象征,信徒在水中被埋葬,并从水里出来而复活。事实上,任何其他的方式都忽略了这个美妙的词的深刻内涵。


如今,还有的人会说,保罗在这里谈的根本就不是水的洗礼,而是“圣灵的洗”。我认为保罗可能同时考虑到了这两种情况,因为这两者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13写道: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

圣灵的洗指的是:藉着圣灵作为媒介,使我们可以受洗归入基督的身体。事实上,这节经文的措辞与罗马书6:3非常相似,保罗在那里说:

……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

可见,在信主的那一刻,藉着圣灵的工作,我们就已经受洗归入了基督的身体。所以,当我的一些灵恩派的朋友问我说:“你受过圣灵的洗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是当然!”我鼓励大家也如此回答!

对于信徒而言,不可能没有受过圣灵的洗。信徒实实在在地受洗归入了基督的身体里。这种浸入不是浸入一半,或者只浸入了一条腿或一只胳膊,不是的,而是信徒的全部都受洗归入了基督的身体里。

当保罗在其书信中写下这节经文时,我认为他当时想的是:信徒接受水洗的经历应该提醒他们认同基督,或者变得与基督一样的事实。让我们再说一遍,“洗礼”的字面意思是“浸入”,象征意义是“认同”或“效法”。我认为保罗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也主要考虑到了这一点。请大家一起来看第4节的经文:

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

事实上,接受浸水洗礼完美地表征了基督的受死、埋葬和复活。浸水洗能使信徒在以下这些方面效仿基督:

  • 效仿基督的受死,因为他被交到了别人的手中;
  • 效仿基督的埋葬,因为他被浸入到了水中;
  • 效仿基督的复活,因为他被另一个人从水中拉了上来。

其实对于犹太教而言,这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事实上,犹太教的拉比早就有了这样的教导:如果外邦人想要脱离他异教的信仰,改信犹太教,那么这个人就必须接受洗礼。洗礼之后,这个人将被视为“重生”。那时的拉比教导说:“改信犹太教的人就像一个新生的孩子一样。”他们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受洗后生下了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应被视为他的长子,即使他在受洗之前已经有孩子了。

除此以外,希腊人其实也对洗礼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早在基督来临之前,他们就已经发展出了各种神秘宗教。这些神秘宗教其实都是虚假的宗教,只不过是将一些真理的元素融入在了他们的宗教仪式中。


在经历了某个神秘宗教的灵性启蒙后,一位名叫阿普列乌斯(Apuleius)的希腊人后来描写说,他经历了一种“自愿的死亡,从而庆祝了他灵性上的生日和重生。”

在弗里吉亚地区(Phrygian)的神秘宗教中,改教的新信徒在接受洗礼后会被赐予牛奶饮用,这象征着他是一个“新生儿”。

因此,弟兄姊妹们,当使徒保罗在这里描述洗礼的概念时,这个概念已经被仇敌“伪造”成了一条神秘的救赎之路。

然而,根据《圣经》的教导,水洗并不是人得救的手段,只不过是救恩的一种彰显。正如当亚当犯罪的时候,我们在他里面一样;当基督受死、埋葬并复活时,我们也同样在祂的里面。而水洗所彰显的,就是我们在基督里所拥有的,认同基督及效法基督的美好事实。

 

信徒以生命的新样式行事为人

保罗在罗马书6:4的后半节继续告诉我们说,既然我们已经复活了:

……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

中文标准译本翻译为:……好使我们也能以生命的新样式行事为人……

保罗在这里说的不是“翻开新的一页”,而是“开始一个新生命”。从字面上看,这意味着有一种新的生命动力和生命目标。总之,信徒不是“翻开了新的一页”,而是复活为一种全新的生命样式!

魏华伦(Warren Wiersbe)曾写道,约翰福音第十一章中拉撒路复活的神迹,就阐明了这一属灵真理。当耶稣来到伯大尼时,拉撒路已经在坟墓里躺了四天了。此时,拉撒路的死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而耶稣通过祂话语的能力,也就是当祂大声呼喊说:拉撒路出来!时,祂的朋友拉撒路便从死里复活了。但当拉撒路站在坟墓的门口时,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于是,耶稣吩咐他们说:解开,叫他走!

换言之,拉撒路复活了,并且走在了“生命的新样式中”。

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那里,拉撒路与基督一同坐席,与祂亲密互动。这个原本已经死了的人,从死里复活,获得自由,行走在生命的新样式中,并与基督一同坐席,所有这些事实都阐明了我们认同基督、效法基督,并变得与基督一样的属灵真理。

保罗还在歌罗西书3:1和3节写道:

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

信徒之所以不能活在罪中,是因为他们已经认同并效法了基督。信徒的旧生命,也就是信徒的“老我”已经死了,如今,他们已经复活到了新的生命原则和生命动力中。就像拉撒路不想再手脚裹着布、脸上包得严严实实地回到坟墓中一样,真信徒也不想再回到罪中了。

现如今,有太多的“好人”想要带着活力生活,但他们却没有进入基督的生命。他们不停地“翻开新的一页”,不停地尝试各种各样的灵性操炼,试图让他们的灵性死灰复燃,但都无济于事。事实上,他们需要的不是复苏,而是复活。

只是“翻开新的一页”,其实就像是在给尸体化妆一样。这或许能让尸体看起来更有生气,但其实它仍旧没有生命。这也好比把苹果粘在一棵已经枯死了的苹果树上。乍看起来,这棵树似乎生气勃勃,甚至好像生命的汁液正在它的枝干里流淌着一样,但实际上,这棵树毫无生机。

这就是保罗下一个比喻的概念。他从“墓地”转到了“葡萄园”。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6:5的经文:

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联合”所对应的希腊词,意思是“一起成长”。保罗在这里的意思是,一个枝子与另一个枝子相连,或嫁接在一起,这描述的正是我们与基督的联合。

保罗还在加拉太书3:27那里写道:

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按照保罗的说法,我们与基督的联合是如此的紧密,或者说我们对基督的认同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我们可以说我们“披戴”着基督。换言之,我们披戴着基督,在生命的新样式中行事为人。

那么,我们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新”的地方呢?

  • 我们有了新的身份;
  • 我们有了新的命定;
  • 我们有了新的主人;
  • 我们有了新的目标;
  • 我们有了新的心;
  • 我们有了新的灵;
  • 我们有了新的争战;
  • 我们有了一首新歌;
  • 我们是新造的人。

 

有一首古老的赞美诗曾向信徒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当他们把我主钉在十字架上时,你在那里吗?

答案是:是的!我当时在场!

当他们把祂放在坟墓里时,你在那里吗?

答案是:是的!我当时在场!

当祂从坟墓中复活时,你在那里吗?

答案仍旧是:是的!我当时在场!

事实上,我们都可以借用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2:20所教导的,一起宣告说: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总之,我们:

  • 因亚当被囚禁;
  • 因基督得释放!
  • 因罪被监禁;
  • 因救主得释放!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