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tracking softwareweb statistics
追着“木棍”跑

追着“木棍”跑

經過 Stephen Davey
系列: 罗马书 (Romans)

追着木棍

敬虔之人的情感(第一部分)

罗马书1:8

 

简介

著名的基督教作家史蒂文·劳森(Steven Lawson)在他的《传承》(The Legacy)一书中,曾写下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

    每个人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甚至会对未来几个世纪的后代都产生影响。但让我们先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吧:并不是所有的“传承”都是一样的,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光荣的,有些是臭名昭著的。那么,你将留下什么样的传承呢?一份属灵的遗产是金钱买不到、税收也带不走的,它是把最为重要的东西传递给了下一代。

我想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但这是真的吗?

我们都知道,传递教义真理的本质就是一份责任,即一个敬虔的人将其传递给另一个敬虔的人。这就是传承的代代相传。

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二章2节那里告诉提摩太说:

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

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保罗同样也在提多书二章3至5节那里,劝诫老年妇人要用善道指教那些年轻的妇人,让她们过敬虔的生活。

事实上,《圣经》真理就像一件无价的传家宝一样,从上一代信徒传递给下一代。难怪绝大多数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都是在幼年时期接受了信仰的!

 

孙得生(J. Oswald Sanders)曾引用过一项著名的研究,是关于两个生活在美国同一历史时期的家族的。研究人员非常详尽地研究了这两个来自纽约州(New York)的家族。其中一个是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家族,另一个则是马克斯·朱克斯(Max Jukes)家族。

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本人是一个为神的荣耀而活的敬虔信徒。他后来娶了一位同样跟随耶稣基督的姊妹。在接下来的一百五十年里,他们的后代中产生了:

  • 十四位大学校长;
  • 一位美国副总统;
  • 三位国会议员;
  • 三十位法官;
  • 六十位医生;
  • 六十位作家;
  • 一百名律师;
  • 三百名神学教授、宣教士和牧师。

而马克斯·朱克斯本人是一个不信主的人。他后来也娶了一个不信主的女子。他们与爱德华兹一家同属一个时代,而在他们的后代中产生了:

  • 一百多个酒鬼;
  • 一百九十个妓女;
  • 三百个流浪汉;
  • 一百三十多名重刑犯,平均服刑十三年,其中七人被判为谋杀罪;
  • 在他的一千二百多位子孙后代中,只有二十人学会了一门正经的手艺,而其中的十人也是在监狱服刑期间才学会的。

据统计,这么多年来,纽约州一共在马克斯·朱克斯家族身上花费了大约150万美元的财政支出。

当然了,孙得生用这两个家族揭示了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但其背后的原则仍然有效,就是敬虔的影响力可以延续到若干代人之后。那么,我们这一代人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证明了我们正在遵循什么样的模式呢?

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除了暴乱和战争之外,最危险的地方就是美国家庭。在全国范围内,美国家庭普遍都充斥着愤怒和暴力。百分之三十的美国夫妇在其一生中经历过某种形式的家庭暴力。二百多万对夫妇在婚姻期间对彼此使用过枪支、刀具或其他致命的武器。在所有因公殉职的警察中,有百分之二十是在处理与家庭争斗有关的案件中丧生的。

究竟是什么样的男人,才会对他的妻子使用致命的武器,或用其他的形式暴力对待他的妻子?又究竟是什么样的男人,才会在身体上施虐,或在情感上摧残他的孩子,让他们在他的暴力淫威中苟活?

 

我最近与另一个人共进午餐,期间聊到了这个话题,他到现在还记得,那时他只有五岁,他眼睁睁看到他父亲把他母亲打倒在地,然后大喊着让她再站起来,然后他就能再把她打倒。根据保罗的教导,这样的人并不是“例外”,而是“典型”。这样的人即使不会以这种方式实行暴力,也会以别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卑劣。

保罗在提摩太后书那里就描述了末世的人的一些特征。我们已经在末世生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了。保罗当时对生活在第一世纪的人的描述,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人们。他在提摩太后书三章1至4节那里写道:

你该知道,末世……人要专顾自己……

新译本翻译为:你应当知道,末后的日子……人会专爱自己……

这是保罗所给出的第一个描述,它可能是其他所有描述的总结。也就是说,把保罗描述的这十八个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人会专爱自己,的确就是这样的。保罗接着说,这些人:

……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

平心而论,难道还有比这更能贴切地描述如今这个时代的人吗?

现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我们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些统计数字、实例说明或相关经文,然后用这些信息来说明教会外的情况有多么糟糕,这确实会让大家都感觉舒服一点。我们都可以坐在教会里,对着这些信息一边嘟囔着,一边摇摇头说:“天哪,天哪,看看这些不圣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外面都干了些什么吧!”

可问题是,如今的教会正在呼唤男人们站起来,在家庭和教会中发挥他们作为敬虔领袖的功用。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一般的教会聚会中,百分之五十九都是女性,而男性只占百分之四十一。同时在已婚夫妇中,不参加教会聚会的丈夫人数,是不参加聚会的妻子的四倍。也就是说,不聚会的丈夫要远远多于不聚会的妻子。

最近,一个主要的宗派公布了这么一个事实:他们发售的灵修手册的订阅者大部分是女性(占85%)。这一统计数据也得到了基督教书店的证实,因为绝大部分属灵书籍都是妇女购买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如今,在全世界的教会和教会组织中的大多数事工,都是由女性组织发起、以祷告托住并努力推动着的。今天的教会所发出的这一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急切和强烈:“那些敬虔的男人都跑到哪里去了?”

大家知道我在那些敬虔的姊妹身上都发现了什么样的特质吗?那就是:一个姊妹越敬虔,她就越希望有敬虔的弟兄在前面带领。她越是与基督同行,就越是为周围那些不与基督同行的男人深感苦恼。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姊妹来找我说:“斯蒂芬牧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哦,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是的,我遇到的问题是,我丈夫居然不怎么看电视了,而且,你相信吗?有一天我居然看到他在读《圣经》。这让我感到非常没有安全感。他最近甚至花钱买了几本属灵书籍,而且他真的认真在读。还有,在车里,他会一直和孩子们谈论有关神的事。我真希望他不要再带着孩子们一起祷告了。我应该怎么做啊!斯蒂芬牧师,他就是不断地做出一个又一个符合《圣经》的决定!我简直受不了了。”

如果真的有姊妹来找我这么“抱怨”,那岂不是再好不过了?

而真实的情况是,总是有姊妹一遍又一遍地问我:“斯蒂芬牧师,我丈夫在家里饭前不祷告,也不和孩子们一起祷告,我可以代替他这样做吗?”或者,“牧师,我丈夫总是抱怨把钱奉献给主,我能不能在没有得到他允许的前提下,把我自己的一些私房钱奉献出来呢?如果我这样做,神会理解我吗?”还有,“斯蒂芬牧师,我丈夫从来都不会在他的谈话中带入神的话语,如果我代替他偶尔这样做,会不会显得很唐突?”

所以,那些敬虔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也许现在是时候停下来,仔细评估一下我们的处境了。或者可以想一想,我们会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传承?

肯特·休斯(Kent Hughes)在他的一本注释书中,讲述了一则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卡通里的故事。莱纳斯(Linus)刚刚扔出去一根木棍让史努比(Snoopy)去捡。一般来说,史努比的第一反应会是追着扔出去的木棍跑,把木棍叼回来给莱纳斯,然后再让他把木棍扔出去,然后再去追木棍,如此往复。然而这一次,史努比突然停了下来,决定不再追了。他反而扭头对着漫画的读者说:“我希望人们在我离开后对我能有更多的评价,而不只是说:‘他很不错,而且,他喜欢追着木棍跑。’”

我个人相信,在我们教会中,有足够多的弟兄可以发起一场属灵的革命。这样我们就能满有果效地将一份属灵的遗产传承下去,这份属灵遗产无比清晰和真实,与众不同和充满激情,如果真的能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将不再一样。

 

敬虔之人的情感

狗之所以会追着棍子跑,是因为大多数狗狗对于追逐像棍子一样的东西,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那么,一个敬虔的人的情感又有哪些特征呢?

现在,我想做一件神学院告诉我们不要做的事,那就是:永远都不要只聚焦在你一部分的听众身上。然而,这正是我现在打算做的,因为我主要会向弟兄们,无论是年轻的弟兄还是年老的弟兄传讲今天的信息。

当然了,基于《圣经》的真理并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因此在座的姊妹们也一定可以从中受益。此外,每个已婚的姊妹也可以为自己丈夫祷告,让他们将这样的真理活出来。你可以鼓励你的女儿嫁给这样的男人,你也一定会希望你的儿子可以成为这样的男人。

总的来说,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一个敬虔的男人会追逐什么、渴想什么、期望什么?他会怎么说话?又会如何生活?

答案就在罗马书第一章的第二句话那里。从这句话开始,保罗第一次以其个人的名义,并使用亲密且真挚的语言进行书写。

大约在一年前,当我根据我们现在所研读的罗马书注释,再次仔细阅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在这一段的空白处写下了一个词,这个词就是“情感”。

保罗本人或许并不自知,但因着那激励人心的神的恩典,保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敬虔之人情感的榜样。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经文的前几节。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第一章的第8至12节:

第一,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我在他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侍奉的神可以见证,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因为我切切地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

 

第一,敬虔之人的第一份情感就是对神的情感。

请大家注意保罗在罗马书一章8节那里所说的话,就是在告诉他们:他是如何为着那些生活在罗马的信徒不断地祷告,以及他与神有着亲密的关系时所说的话。事实上,他的祷告就是建立在他与神亲密的关系,以及耶稣基督的代求的基础上。保罗的原话是:

……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

首先,他并没有说:“我感谢我妻子的神……”或者,“我感谢我孩子的神……”或者,“我感谢我同工的神……”。他说的是:“感谢我的神……”!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说:“基督教是‘所有格代词的宗教’。”

这里的“所有格代词”指的是一种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的代词,比如“我的”、“我们的”或“他们的”等。

任何人都可以说“神”,但只有基督徒可以说“我的神”。换言之,敬虔的人与神有一种活生生的、活泼、亲密、个人且“拥有”的关系。因此,他的首要且最重要的情感就是对神的情感。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能在我的神之前说出感谢二字的原因。可能有人会想:“保罗一定是在开玩笑吧!他怎么可能感谢神呢?他先是被人用石头砸、被殴打、关押、虐待,遇到船难,被嘲笑,最后被囚禁在罗马,据说在那里被处决了。”

根据使徒行传20:23那里的描述,圣灵已经提前告诉了他,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捆锁与患难等待着他。

有一段时间,保罗曾被关押在了罗马城中的马默尔丁监狱(Mamertine Prison)。一位圣经注释书作者指出:这座监狱与整座城市的污水系统相连,污水水渠径直穿过监狱的正门。被送到那里的囚犯,要么死在守卫的手中,要么活活被饿死。囚犯死后,守卫就会用下水道的水淹没牢房,然后将尸体冲走。

因此,保罗怎么能说出,或者任何一个敬虔的人怎么能经常在他的嘴上挂着“感谢!”这两个字呢?事实上,只有当你能说出“我的神”的时候,才有可能向神发出“感谢”。

保罗一开始说:

……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

换句话说,保罗说的是:“我正在把我生命的一部分投资在为你们的代祷中。”这种“投资”需要属灵的警惕性,需要懂得拒绝的自律,因为你很有可能不得不推掉一些事情,才能找到祷告的时间。

比如那些不去教会的人,平均每晚会看两到三个小时的电视。而那些去教会的人会比他们平均每晚少看30分钟。

我邀请在座的弟兄们可以问问自己:“谁在为我的妻子祷告?谁在为我的孩子祷告?谁在为我的教会祷告?谁在为我的国家祷告?”

但如果你一直只是在“追着木棍跑”,那你就永远不会像保罗这样进行属灵的投资了。

保罗说:

第一,我……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

大家能想象得到吗?当罗马的信徒得知保罗一直都在为他们祷告时,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且,他实际上做的远不止这些。

在罗马书一章8节的第一句话中,保罗还揭示了敬虔之人的另外一种情感。

 

第二,对神子民的情感。

如果说祷告需要属灵的警惕性,那么这种对神子民的情感就需要属灵的洞察力。

保罗对他们说:

……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

你可能会想:“稍等一下!并不是每个罗马教会的人都配得这样的称赞。肯定也有一些‘作壁上观’或者只是去‘暖板凳’的人。”

我们都知道,保罗正在写信给一间正挣扎于犹太人和外邦人分裂的教会。因此,通过赞扬他们所有人来鼓励他们之间的合一,这是多么高明的手法啊!保罗实际上是在说:“我完全同等地爱着你们所有人!”

……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

保罗当然清楚,在教会中有一些人需要成长起来。他也知道谁可以成为教会领袖,事实上,在罗马书的最后一章,保罗也提名了几个人,这些人会推动教会向前发展。但在第8节这里,他充满恩典地赞扬了所有人,并借此机会为他们所有人感谢主。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保罗这里所说的话(即表达对神子民的情感)需要属灵的洞察力。

正如巴克莱(Barclay)所写的:

有些人的舌头是用来赞美的,而有些人的舌头是用来批判的。有些人的眼睛专注于寻找他人的缺点,而有些人的眼睛则专注于发现他人的美德。

我不认为保罗在这里只是盲目地奉承那些罗马信徒。而是他对神子民的情感使他专注于他们的潜力,而不是他们的问题。

在史蒂夫·法拉(Steve Farrar)的那本《锚定的男人》(Anchor Man)一书中,他讲述了一种非常昂贵的竹子的种植过程。

在马来西亚(Malaysia),有一种非常珍贵的竹子,人们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耐心才能将其培育起来。在第一年里,人们会把竹子的种子种下、浇水和施肥,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到了第二年,继续对种子进行细致的浇水和施肥,但仍然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到了第三年,浇水和施肥的工作需要更加殷勤,但仍然没有任何可见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头三年里,没有任何一点点可见的迹象能表明,之前所做的工作是成功的。

到了第四年,工人仍须适时且适量地浇水和施肥,然后,大家都猜对了,还是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终于,到了第五年,工人同样需要勤奋地浇水和施肥。然后,竹子会突然在三十天内长到27.4米那么高!不是在三十天长了23厘米,也不是在三十天长了2.74米,而是27.4米!

我不得不承认,第五年发生的事情确实是挺令人兴奋的,不是吗?不过,换作是前四年的话,可能就没那么有趣了。事实上,如果可以的话,我可能会在前四年种点别的更有趣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追着木棍跑”这么有趣,因为你立即就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反过来,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把一份属灵的遗产传承给儿女,给一班学生,或是给一个《圣经》学习小组这件事不太吸引人的缘故,因为这需要时间。

在使徒行传20:31节那里,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和会众就说:

……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

一位基督教心理学家想弄清楚父亲们通常会花多少时间,与他们年幼的孩子接触和互动,于是他对一些父亲进行了一项调查。他问他们说:“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与你的孩子交流?”

大多数父亲都回答说:“嗯,不知道,大概15或20分钟吧。”

然后,在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后,这位心理学家在这些孩子的衣服上安装上了麦克风,并且与录音机或随身听连接起来,以此记录他们日常与父亲的互动。最终得到的结果让人又惊讶又感到可悲。这些父亲每天平均只和孩子进行不到37秒的亲密互动。这37秒当然不包括“把黄油递给我”和“赶紧做作业”这样的对话。单论这些父亲与孩子一对一的亲密互动而言,他们每天平均只花费不超过37秒的时间!

如果每天只有37秒的亲密互动,那你永远都不可能把一份属灵的遗产传递给你的儿女。

 

第三,敬虔之人的情感也包括对神旨意的情感。

敬虔之人的情感除了需要属灵的警惕性和属灵的洞察力之外,还需要属灵的价值观。

保罗在罗马书一章8节的最后所说的话,可能是最能反映他属神品格的一句话:

……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

保罗实际上是在说:“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已经因你们的信德而闻名天下。你们对神鲜活的信靠以及对祂的委身,都深入人心。”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生活在罗马帝国的首都,也就是尼禄皇帝(Nero)所居住的地方,却从不向凯撒(Caesar)下跪,光是这一点就需要多么大的信心啊!

一位作者所写的一段话让我思考颇多,他在文中提醒他的读者说:

有些教会因其建筑而闻名,有些教会因其牧师而闻名,有些教会因其风琴而闻名,有些教会因其活动而闻名,有些教会因其诗班而闻名,有些教会因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还有些教会因过去有谁出席过或现在有哪些名人出席而闻名。然而,你能想象得出来,你会因为你的信心而闻名于世吗?

在这句话中,我们可能会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保罗正在通过他的称赞,悄无声息地鼓励那些信徒确立好生命中的优先次序。他可以称赞他们十几件事情(他后来确实也强调了这些事情),而他首先称赞的,就是他们的信心。保罗仿佛是在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身边的人在哪些方面会让你印象深刻?他们的哪些方面会让你感到兴奋?在你较为亲近的人的身上,你最常赞美欣赏的是什么?是他们的工作、长相、汽车,头衔、关系、房子还是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对于敬虔的人来说,他们的情感是朝向神、神的子民和神的旨意的,因此,如果他们能看到圣灵在周围人的生命中作工的证据,那就是最兴奋的事了。对他们而言,最激动的事莫过于他所爱的人在其生命中活出了真信心。

那些对这类事情感到兴奋不已的人,正在成为一个敬虔的人。而那些执着于属世事物的人,可能就太过专注于“追着木棍跑”了。

 

我最近买了一本小书,里面收集了许多作者和基督教领袖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是《谢谢爸爸,谢谢你对我的教导》(Thanks Dad, For Teaching Me Well)。其中一位作者分享了下面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将属灵遗产传承给他的两个男人:

二十世纪初,我父亲在费城(Philadelphia)的日耳曼敦大道(Germantown Avenue)上长大。他们一家六口住在“日耳曼镇福音教会”(Germantown Gospel Hall)二层的公寓里,他们都在那里聚会。

1917年的一天,当时我父亲只有五岁,他的父亲为“福音教会”装上了电灯,并决心在周日上午崇拜前完成全部工作。爷爷从周一晚饭后就开始不停地工作,除了周三晚上,因为他要参加每周三的祷告会。但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周四),他又继续工作,并一直持续到周末。在最后两个晚上,爷爷发起了高烧,但他只用湿布包裹着头,继续工作。终于到了周日的早晨,教堂里的灯如愿亮了起来。但那时爷爷没能去参加礼拜,因为他重感冒,只能躺在床上。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一直都卧病在床。尽管有医生前来照料他,但他的病情变得越来越糟。此时,爷爷已经因发烧变得神志不清,辗转反侧,床单都被汗水浸透了。而就在爷爷神志恢复清晰的短暂时刻,他看着当时只有五岁的父亲,眼里充满了怜爱,他张开双臂抱着他,最后对他说:“不要哭,安静下来,神在掌权。”

几分钟后,他就去世了。时间快进到另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那时我已经五岁了。当时大约有五十个人围成一圈,站在桌子旁,准备分领圣餐。在桌子的中间,用白布盖着圣餐的饼和杯。我当时躺在地板上。当我父亲站起来祷告时,我抬头看着他。而当我听到他祷告时,我心里想:“不管他当时是在和谁说话,对他来说,那个人一定比任何人都重要。”

我父母给我的最大礼物,就是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哥哥和弟弟们也不是,甚至他们彼此之间也不是。对他们来说,没有人比神更重要。我也逐渐明白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只有当这个故事融入到神更大的故事中时,才能发现其中的意义。我们不是重点,任何人都不是,神才是。除非我们能把我们自己的故事看作那部永恒的戏剧中的一个情节,否则我们永远都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这一功课,他教给了我属神的价值观。

这就是一份属灵的遗产,从一辈敬虔的人传递给下一辈敬虔的人。

总而言之,一个敬虔的人,当他对神有着一份深切且不断加深的情感,对神的子民以及对神的旨意都有这样的情感时,他其实就是在传递着一份属灵的遗产,无论他是否能看到明显的成长迹象。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就像使徒保罗一样,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神都在其中,神永远掌权!

添加評論